以下文章經許可轉載自The Conversation,這是一份報道最新研究的線上出版物。
人類噪音正在迫使世界各地的動物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是未知的和不可見的。這將是又一個適者生存的案例:一些物種將適應並繁榮;另一些物種將掙扎求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出現更多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們喧鬧的生活很重要,因為聲音對許多動物至關重要。歌曲、咕嚕聲、咆哮聲或啾啾聲可以用來與他人保持聯絡,警告危險或捍衛領地,吸引配偶,或向父母乞討食物。但是城市干擾了這些交流。我們的道路交通或建築工地,甚至我們的談話,都會讓它們的耳朵充滿低沉的噪音。那麼,生活在城市的動物如何適應呢?
從竊聽到回聲定位
中南美洲的須唇蝙蝠提供了一個例子。最近,由沃特·哈夫韋克領導的團隊使用機器人、充氣青蛙以及帶有麥克風和揚聲器的大籠子,揭示了這些蝙蝠如何適應在嘈雜條件下進行狩獵。他們的研究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大多數蝙蝠使用回聲定位——一系列超聲波啁啾聲——來尋找獵物。然而,須唇蝙蝠和包括歐洲的長耳蝙蝠在內的群體,通常透過聆聽人類也能聽到的較低頻率的聲音來狩獵。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專注於某些蛙類發出的響亮、呱呱的交配叫聲。
在野外,當青蛙在鳴叫前膨脹時,其聲囊的運動可以透過回聲定位捕捉到,因此蝙蝠可以使用聆聽(竊聽)和回聲定位進行狩獵。在他們在巴拿馬為實驗搭建的籠子裡,科學家們使用加壓空氣來膨脹機器人的聲囊,從而模仿野生的青蛙。
哈夫韋克的團隊想知道,如果交配叫聲被背景噪音掩蓋會發生什麼,因此他們以這樣一種方式安排機器人青蛙,有些只能透過它們的呱呱叫聲被探測到,而另一些也可以透過蝙蝠使用回聲定位探測到。如果蝙蝠聽不到籠子裡揚聲器播放的高環境聲音之上的呱呱叫聲,它們會改變狩獵策略嗎?
當團隊用低水平、環境的自然噪音淹沒籠子時,非充氣機器人和充氣機器人都被同等數量地獵殺。蝙蝠聽到了呱呱叫聲,並鎖定了機器人青蛙。然而,當環境噪音的音量調高到掩蓋機器人青蛙發出的聲音時,蝙蝠只獵殺了聲囊正在膨脹的機器人。在嘈雜的環境下,蝙蝠發出的回聲定位呼叫次數是安靜時的兩倍。蝙蝠已經轉而使用回聲定位來尋找獵物。
這種行為的改變是科學家所說的表型可塑性的一個例子,即生物體透過對其體格、行為或生命週期進行調整來響應環境變化的能力。這些變化可能發生得非常快,並且可能在其整個生命週期中是永久的,也可能不是永久的。
當然,蝙蝠並不是唯一表現出這種可塑性的動物,其他例子表明,許多物種都在適應與它們吵鬧的人類鄰居一起生活。
唱得更大聲,更高亢
夜鶯會提高它們的歌唱音量以響應交通噪音,而且它們似乎在工作日早上比周末唱得更大聲。雄性歌雀將它們的歌曲轉移到更高的頻率,這樣就不會被城市較低沉的隆隆聲所掩蓋。在大山雀中也觀察到了類似的現象,還發現城市大山雀的歌曲比它們生活在森林中的同類更短、更快。
這種反應不僅限於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和昆蟲都做出了類似的反應。嘈雜的港口和航道中的鯨魚會唱得更大聲,但頻率較低。加州地松鼠將它們的叫聲轉移到有嘈雜風力渦輪機的地方更高的諧波。為了響應交通噪音,澳大利亞的南方棕樹蛙和德國的弓翅蚱蜢將它們的聲學訊號轉移到更高的音調。
雖然唱得更大聲、音調更高是常見的反應,但它們並不是唯一被看到的適應方式,一些城市鳥類已經開始在不同的時間唱歌。例如,歐洲知更鳥現在在白天嘈雜的地區在晚上唱歌。
但是,這一切對於人類世的城市中的野生動物意味著什麼呢?很明顯,一些物種能夠適應嘈雜的環境。這些是表現出表型可塑性的物種,這些是能夠在廣泛的環境條件下繁榮並利用不同資源的通才。那些無法適應的、更專業的物種,面臨著區域性滅絕的危險。
通才,適應者,是擁有 21 世紀生存工具包的物種,是許多城市居民每天都會看到的物種。我們喧鬧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為這些動物提供了幫助。
本文最初發表在The Conversation上。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