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德如何清理骯髒的能源

這個曾經的共產主義國家已經從褐煤過渡到更多可再生能源

柏林——加拿大宇航員克里斯·哈德菲爾德在距離地面200英里的國際空間站上,從視窗望向下方閃爍的燈光,拍下了德國首都的照片。

夜晚,城市的街燈描繪出從市中心像蜘蛛網般四散開來的道路。燈光和燈光之間的黑暗記錄了這座城市的現代史。

在照片中,你可以看到菩提樹下大街與勃蘭登堡門在蒂爾加滕公園邊緣交匯的地方,它看起來像一個黑色的橢圓形,中間穿過一根金色的烤肉串。照片中心另一個黑色的圓圈是滕珀爾霍夫機場,現在是一個公園,在蘇聯封鎖西柏林期間,美國C-47運輸機曾在此運來食物、煤炭和醫療用品。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是,這座曾經分裂的城市最引人注目的遺蹟就在燈光本身之中。

“令人驚訝的是,我認為從軌道上看,燈泡仍然顯示出東西方的分裂,”哈德菲爾德去年在Facebook帖子中寫道。

在左側,對應於西柏林,燈光呈現灰藍色,而城市東部地區的燈光則為琥珀色。它們交匯的地方,描繪出了分隔柏林人29年的12英尺高、塗滿塗鴉的混凝土牆的路徑。

儘管柏林牆本身在鐵錘和推土機下倒塌,變成了一條貫穿城市、兩塊磚寬的紀念碑,但分裂國家的幽靈仍然困擾著德國的能源系統。

從發電廠到輸電線路,德國在過去25年中一直在消除東西方之間的差異,向能源基礎設施投入了數十億美元。

躋身世界最雄心勃勃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之列
然而,作為一個整體,該國目前正以“能源轉型”(Energiewende)為目標,力爭實現世界上最積極的氣候和能源目標。德國的目標是在2022年前關閉所有核反應堆,並在2050年前實現80%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與此同時,德國政府設定了到205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從1990年水平降低80%的目標。

統一程序為了解該國如何實現其目標提供了一些啟示: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統治下,東德每年開採3億噸褐煤,即棕煤。與硬煤品種相比,褐煤的開採和燃燒要髒得多,但它在德國價格低廉且儲量豐富,東德透過褐煤滿足了其70%的能源需求,包括電力、熱力甚至交通運輸。

另外10%的能源供應來自蘇聯設計的核反應堆。電網是集中式的,大型電廠向整個東部地區的人口和工業中心輸送電力。共產主義的東德政府自上而下地規劃和管理能源系統。

這一切都隨著柏林牆的倒塌而瓦解。

統一後,官員們立即關閉了所有東德核反應堆,並以安全為由停止了一個新核反應堆的建設。東部地區成立了一家新的公用事業公司,以瓜分東德能源工業剩餘的殘骸,以低廉的價格收購國有發電機和輸電線路。

柏林應用生態研究所(Öko-Institut)能源和氣候政策研究協調員費利克斯·馬特斯解釋說:“在市場一夜之間實現自由化之後,褐煤工業的大部分破產了。”

許多舊的東德發電站無法在公開市場上競爭,因而下線。冗餘系統被廢棄,發電從集中式轉向分散式市政公用事業公司,其中許多公司決定建造自己的燃氣熱電聯產廠。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西德和世界各地有利的稅收優惠政策吸引了投資,冷戰時期的燃煤電廠讓位於新的、更清潔、更高效的燃煤發電機。然而,德國政府為露天褐煤礦的清理和修復買單。

輸電網的統一又花了幾年時間。西柏林一直是一個電力孤島,直到1995年該市安裝了互連設施。東德的電網運營商50Hertz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經歷太陽能產業的興衰
與此同時,該國於1991年在聯邦議院透過的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的第一版開始生效。太陽能和風能在東部找到了舒適的家園,因為一些城市由於市場競爭激烈,當地工廠倒閉,人口銳減。

這留下了一個過度建設、成本高昂的能源系統,幾乎沒有收入流入大型能源公司來支援維護,更不用說升級了。新的東部各州(Länder,即聯邦州)的社群以能源合作社的形式做出回應,建造風力渦輪機、安裝屋頂太陽能電池板和建造生物質發電機,以滿足自身的需求。

當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法》(EEG)於2000年通過後,清潔能源才進一步發展,隨著太陽能製造業站穩腳跟,東德人經歷了該行業繁榮、衰退和復甦的起起落落。該地區也是德國三分之一風能產能的所在地。

儘管今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在全國電力消耗中佔比為28.5%,但在前東德地區,這一比例升至40%以上。

工廠倒閉、化石燃料發電廠退役、可再生能源普及率提高、效率升級以及人口下降,所有這些都導致東部地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下降。在統一後的十年裡,德國的碳汙染下降了15%。在東部各州,1990年至1995年間,電力部門的排放量下降了43%。

這些進步讓重新統一的國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不是免費的,”馬特斯說。“到目前為止,這已經花費了德國納稅人1.5萬億歐元。”

東德人尤其遭受了痛苦,因為他們國家補貼的電價上漲了兩倍,漲到了西德人支付的市場價格。在該地區,柏林牆倒塌後的兩年內,國內生產總值縮水了三分之一。

對東德能源的一些投資也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後果,因為這些投資是在氣候變化進入公眾意識之前產生的。東部的燃煤電廠機組要新得多,這意味著它還有幾十年的時間可以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而西部的許多化石燃料發電廠即將退役,這為用更清潔的東西取代它們提供了可能性。

能源公司仍在東部地區開採約8000萬噸褐煤。今年夏天,礦業公司獲得了擴大露天開採業務的批准,引發了國際抗議 (Greenwire,8月25日)。

管理高水平的間歇性電力
儘管如此,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德國整體經濟仍在增長,目前已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儘管間歇性可再生能源水平很高,但歐洲能源監管委員會發現,德國擁有歐洲大陸最可靠的電網。

柏林能源智庫Agora Energiewende的執行主任帕特里克·格雷琴說:“在某種程度上,東德是德國能源轉型的有趣案例,因為一方面,你們確實有很多煤炭,但另一方面,你們也有很多可再生能源。” “如果你想了解如何管理波動的[可再生能源]系統,東德已經處於很高的份額了。”

與統一一樣,儘管成本最終由納稅人承擔,但能源轉型還是喚起了德國人之間的團結意識 (ClimateWire,10月22日)。

儘管上個月歐盟其他國家同意了到2030年減排40%的較弱目標,但公共官員們並沒有放棄他們崇高的目標。上週,德國環境部宣佈,正在考慮關閉一些燃煤發電廠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計劃。

至於柏林的燈光,隨著城市用更高效的LED燈取代水銀燈和鈉蒸氣燈,這種區別可能會逐漸消失。德國首都也是近44,000盞煤氣燈的所在地,超過了世界現存煤氣燈的一半,像Gaslicht-Kultur這樣的激進組織正在遊說保持這些燈點亮。這些燈具有些可以追溯到19世紀,它們照亮了這個國家歷史的一部分,而柏林人不想忘記這段歷史。

經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許可,轉載自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