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經授權轉載自The Conversation,這是一份報道最新研究的線上出版物。
美國政府正在努力遏制和減緩冠狀病毒的傳播。檢測是這些工作的核心。分子生物學家和病毒研究員莫琳·費蘭回答了一些關於這些診斷測試如何運作的基本問題——以及是否有足夠的測試可用。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誰需要接受病毒檢測?
目前,有人需要接受冠狀病毒檢測的主要原因有兩個:出現症狀或接觸過感染者。
由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疾病COVID-19的主要症狀是發燒、乾咳和呼吸急促。這些症狀看起來很像流感和普通感冒,因此需要醫生來確定是否需要進行病毒檢測。
最初,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只檢測有症狀且可能接觸過病毒的人。但令公共衛生官員驚訝的是,美國首批檢測呈陽性的幾個人並沒有明顯的接觸史。這一情況表明,病毒正在本地傳播,這意味著它很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和/或人們可能在沒有出現嚴重症狀的情況下傳播病毒。
作為回應,3月4日,CDC修改了建議,允許任何出現類似COVID-19症狀的人都接受檢測,只要醫生批准該請求即可。由於可用的檢測數量有限,CDC正在鼓勵醫生在訂購檢測前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檢測,並考慮患者的暴露風險。
在撰寫本文時,還沒有針對COVID-19的特定治療方法,但這並不意味著檢測毫無意義。也許最重要的是,進行檢測是為了隔離受感染的患者,並減緩病毒的傳播。檢測的另一個好處是,它可以讓公共衛生工作者建立一個更準確的病例數量圖景,以及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方式。
接受檢測是怎樣的?
對於患者來說,接受病毒檢測的過程很容易,並且可能幾乎在任何地方進行。它通常包括從患者的鼻腔深處採集拭子,以採集鼻腔後部的細胞。然後將樣本送到實驗室,在那裡進行檢測,以確定患者的細胞是否感染了病毒。同樣的程式也用於採集接受流感檢測的患者的樣本。
檢測如何運作?
雖然採集樣本很容易,但實際確定一個人是否感染了冠狀病毒要複雜得多。目前的方法是檢測患者細胞中病毒的遺傳物質(RNA)。
為了檢測患者樣本中RNA的存在,實驗室會進行一項稱為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的測試。該方法首先將任何病毒RNA轉化為DNA。然後,DNA被複制數百萬次,直到有足夠的複製可以使用稱為定量PCR儀的專用裝置進行檢測。
如果在樣本中發現病毒的遺傳物質,則該患者感染了病毒。
需要24-72小時才能獲得檢測結果。在早期檢測加速階段,人們對檢測的準確性有一些擔憂,因為一項研究發現,中國有3%的檢測結果實際上是陽性,但結果卻是陰性。但是,這種型別的基因檢測通常非常準確——甚至比快速流感檢測更準確——而且檢測的好處大於錯誤的風險。
美國有足夠的檢測嗎?
檢測的可用性一直是一個大問題。在2月29日之前,CDC是唯一經FDA批准可以開發、生產和處理檢測的地方。然而,隨著疑似病例數量的攀升,以及醫生批准更多人接受檢測,檢測需求激增。
冠狀病毒的檢測需要試劑盒、專用裝置和經過專門培訓的人員。試劑盒開發存在缺陷和緩慢,以及最初要求所有檢測都在CDC處理,導致了在美國各地緩慢的推出。
隨著聯邦政府提供檢測的壓力增加,FDA在2月29日宣佈了一項新政策,該政策使商業和學術實驗室更容易開發自己的檢測方法,並允許其他認證實驗室檢測患者樣本。
CDC承包商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在3月6日向商業、學術和醫療保健實驗室運送了70萬份檢測。Quest Diagnostics和LabCorp這兩家大型商業檢測製造商開始生產自己的試劑盒,這些試劑盒於3月9日上市。許多公司、醫院和其他機構現在正在競相開發更多檢測方法來診斷COVID-19。
3月10日,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部長亞歷克斯·阿扎爾宣佈,現在有210萬份檢測試劑盒可用,並且超過100萬份已運送到認證實驗室進行檢測。預計本週將運出數百萬份。
真的每個人都需要接受檢測嗎?
實際上,檢測美國所有生病的人是不現實的。因此,大多數衛生官員認為,優先檢測最需要的人很重要:高危人群,例如接觸過COVID-19患者的醫護人員;感染率高地區出現症狀的人;以及患有慢性健康問題(例如心臟病、肺病或糖尿病)的65歲及以上的人。隨著更多檢測方法的推出,將有可能檢測更多的人。
還需要開發不需要特殊裝置和人員的更快檢測方法。檢測可以讓專家更好地瞭解疫情的進展,並試圖預測該病毒將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與所有疫情一樣,這場大流行終將結束。然而,與此同時,人們需要洗手,並儘量減少暴露的風險。關於這種新型冠狀病毒,還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只有時間才能證明,它是否會像2004年的SARS一樣從人類中消失,或者像流感一樣成為一種季節性疾病。
本文最初發表於The Conversation。閱讀原文。
閱讀更多關於冠狀病毒爆發的資訊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