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公司在其 52 層總部大樓中,透過使用世界上最古老的照明技術——太陽光來節省能源。落地窗讓日光湧入,感測器隨後調暗室內燈光以節省電力。根據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lbnl) 的一份新報告指出,與紐約市的其他建築相比,《紐約時報》大廈的能源使用量減少了 24%。
全世界城市中用於照明、製冷和通風的能源約佔人類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40%,二氧化碳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溫室氣體。使用更多陽光聽起來像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但事實證明它比人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紐約等城市的現代建築需要特定的窗戶玻璃來控制眩光,以及遮陽以阻擋至少一部分陽光,並使員工能夠看到電腦螢幕。
節能系統需要可自調節的調光燈,這些燈必須經濟實惠、持久耐用且易於維護,還需要執行它的計算機硬體和演算法。而且使用該建築物的人必須喜歡該系統——或者至少覺得它易於控制。lbnl 報告稱,為《紐約時報》20 層辦公室配備日光照明裝置構成了“美國創新照明和遮陽技術的最大直接採購”。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繼續產出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講述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
自 lbnl 的建築大師斯蒂芬·塞爾科維茨 (Stephen Selkowitz) 開始倡導更多地使用日光以來的 35 年裡,這一趨勢實際上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它不具有可擴充套件性,”他說,這意味著在一個建築物中吸取的教訓尚未轉化為類似的建築物或其他城市。
《紐約時報》大廈也是這些挑戰的一個例子。該公司本身僅佔用了這座 15 萬平方米建築略低於一半的面積,並非所有其他租戶都選擇了這項新技術,這項新技術的成本可能為每平方英尺(0.09 平方米)辦公空間 2 美元到 10 美元不等。
儘管有這麼多費用,但也有節省。根據塞爾科維茨的分析,《紐約時報》的投資每年每層樓可節省約 13,000 美元的能源。該公司花了三年時間才收回成本,但從那時起一直在省錢。他指出,這“非常棒”。
然而,由於北部和西部正在興建新的建築物,這個複雜的系統現在必須重新培訓,以應對新窗戶產生的意外眩光。最後,雖然使用陽光看起來很容易,但塞爾科維茨說,“你不能不費吹灰之力就自己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