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麥隆和鄰近國家茂密的叢林中,標誌性的極度瀕危西部低地大猩猩的數量在 2005 年至 2013 年間下降了近 20%,降至約 36 萬隻,預計在未來約 65 年內將再驟降 80%。從它們的棲息地提取的原材料被用於在中國製造並在美國和其他地方銷售的商品,這加劇了它們的數量下降。這只是全球生物多樣性崩潰中世界將要失去的數千個物種之一,而人類活動,包括國際貿易,單獨就驅動了物種 30% 的滅絕威脅。
一項新的研究量化了 188 個國家的人們透過貿易和供應鏈網路,最終如何危及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 5000 多種受威脅和近危陸生兩棲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在這項最近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名為滅絕風險足跡的指標。該團隊發現,76 個國家是這種足跡的淨“進口國”,這意味著它們驅動了對產品的需求,而這些產品會導致國外瀕危物種數量的下降。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國、日本、法國、德國和英國。另有 16 個國家——其中馬達加斯加、坦尚尼亞和斯里蘭卡位居榜首——被指定為淨“出口國”,這意味著它們的滅絕風險足跡更多地是由其他國家的消費習慣驅動的。在其餘 96 個國家中,國內消費是這些國家境內滅絕風險的最重要驅動因素。
來源:阿曼達·蒙塔涅斯;資料來源:“量化和分類國家滅絕風險足跡”,阿曼達·歐文等著,《科學報告》,第 12 卷,文章編號 5861。線上發表於 2022 年 4 月 7 日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悉尼大學博士生阿曼達·歐文和她的同事檢查了全球供應鏈資料,以及 IUCN 關於物種數量和位置的資料。他們還諮詢了該組織的物種威脅消減和恢復 (STAR) 指標,該指標衡量了物種威脅的範圍和嚴重程度。然後,研究人員將這些資料與不同經濟部門之間相互作用的計算機模型配對。這使他們能夠確定特定部門(如農業或建築業)的消費對特定動物種群數量快速下降的影響。“我們實際上所做的是追蹤資金在全球經濟中的流動,直到我們達到我們稱之為‘最終需求’或‘消費’的地步,也就是你和我花錢的地方,”歐文說。
她和她的合作者發現,在西非,西部大猩猩(主要由西部低地大猩猩代表)44% 的滅絕風險是出口的。這意味著對該物種的威脅很大一部分最終來自國際消費者。出口足跡中最大的一塊(14%)源於中國對木材和鋼鐵等原材料的需求。例如,在非洲大猩猩棲息地砍伐的樹木最終可能成為亞洲的地板。這些行業的個別百分比聽起來可能很小,但是,“如果我們不瞭解消費和生產之間透過許多、許多、許多相互關聯的供應鏈和資金流動的聯絡,”歐文說,“那麼我們就無法真正能夠在生產點減緩它。”
研究中突出的其他物種包括馬達加斯加巨跳鼠,一種可以跳 40 英寸高的哺乳動物,僅在馬達加斯加發現。歐洲對食品和飲料的需求透過農業擴張造成的棲息地喪失,導致了該動物 11% 的滅絕風險足跡。美國對菸草、咖啡和茶的消費佔宏都拉斯的諾姆佈雷德迪奧斯溪蛙(一種因與農業相關的伐木和森林砍伐而遭受苦難的兩棲動物)3% 的滅絕風險足跡。
“這項研究意義重大,因為它首次應用 STAR 指標來了解與消費模式和國際貿易相關的生物多樣性影響,”荷蘭環境評估機構 PBL 的研究員亞歷山德拉·馬克斯說,她調查了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但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研究作者表示,他們的發現可以幫助消費者、公司和政府做出將物種健康考慮在內的決策。雖然過去在森林等某些生態系統中已經這樣做過,但這項新研究可能有助於擴大將瀕危物種考慮在內的產品數量和型別。例如,購買餐桌的人可以尋找標籤,證明木材沒有破壞特定物種的棲息地。咖啡和茶葉公司可以確保其供應鏈不包括在兩棲動物賴以生存或正在為農業而砍伐森林的地區種植的產品。政府可以計算特定行業在其經濟核算中對 IUCN 紅色名錄物種的影響,並可以談判國際貿易協定,以確保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得到保護。
即使一些國家在國內保護瀕危物種,人們可能也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購買對其他國家物種產生的巨大影響。例如,佔全球消費足跡最大的美國已經有效地在國內保護了瀕危物種,應該將這種努力擴充套件到其他國家,研究合著者和 IUCN 首席經濟學家尤哈·西卡麥基說。“我們需要問,我們相對成功的一部分是否是以我們在其他地方造成影響為代價的,”他說。“如果我們最終的消費正在驅動其他地方的影響,那麼我們只關注我們國家正在發生的事情是否足夠?我們應該以更廣闊的視角來思考我們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