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白化如何導致饑荒

氣候變化的影響,如珊瑚白化,會演變成慢動作災難,併產生多年的連鎖反應

對於研究漁業的動物學家蒂姆·麥克拉納漢(Tim McClanahan)來說,1998年春天在肯亞發生的事情是一個警鐘。

在那一年的三月到七月間,一種罕見的氣候雙重打擊導致海洋溫度比春夏季的正常範圍升高了1到2攝氏度。異常強烈的厄爾尼諾天氣模式與另一個週期性區域天氣事件的溫暖階段同時發生。

結果,這變成了一場慢動作的災難。該地區一半的珊瑚在那一年漂白並死亡。有些珊瑚的損失高達90%。“白化和死亡事件大約花了六個月的時間才完全展開,但許多珊瑚礁即使在事件發生14年後,至今仍未恢復,”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僱員麥克拉納漢說。他已經在肯亞東南海岸工作了20多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科學家們花了四年時間才最終確定,三種常見的食用魚類數量大幅下降。這種滯後性和毀滅性的結果讓麥克拉納漢開始思考氣候變化對傳統上依賴魚類作為食物和銷售的社群的經濟的潛在損害。

並非只有他一個人在思考氣候變化下世界漁業的命運,以及魚類的命運將如何影響超過15億人的生活和生計,這些人至少消耗的動物蛋白的五分之一來自海鮮。

“我認為這是一個研究嚴重不足的領域,”東安格利亞大學國際發展學院的高階研究員愛德華·艾利森(Edward Allison)說。“其他農業領域有時會忘記漁業,而漁業部門意識到氣候變化影響的潛在嚴重性也比其他部門慢了一些。”

已經有證據表明,隨著海洋變暖,許多商業魚類種群正在向兩極移動,以尋找較冷的水域。海洋溫度的升高引發了珊瑚白化事件,對世界各地的珊瑚礁造成了廣泛的破壞,而珊瑚礁是許多物種的棲息地。

非洲和亞洲的“雙重危險”案例
研究人員還擔心海洋化學變化將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影響。隨著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海洋吸收了越來越多的吸熱氣體,導致海水酸度比工業革命開始前高出30%。

最終,海洋酸化可能會透過使牡蠣、珊瑚和浮游生物等海洋生物難以生長出堅硬的鈣質外殼來保護它們免受捕食者的侵害,從而擾亂海洋生態系統。

但專家表示,這些變化對漁業的影響尚不確定,儘管許多人認為氣候變化最終會將魚類物種、漁業和依賴它們的人類社群分成贏家和輸家。

最近的一系列研究才剛剛開始弄清楚誰可能是那些贏家和輸家。

當位於馬來西亞的世界魚類中心的研究人員試圖按漁業受氣候變化影響的脆弱程度對各國進行排名時,甘比亞名列榜首——在前10名國家中,除了兩個國家外,其餘都來自非洲,非洲大陸每天消耗的動物蛋白中一半來自魚類,而且魚類通常提供可觀的收入。

領導世界魚類中心分析的艾利森說,對於非洲的許多國家來說,氣候變化相當於“雙重危險”,威脅著陸地和海洋提供的食物。

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表示,獅子山、尼日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等國已經面臨“極其令人震驚”的飢餓程度。預計到2050年,氣候變化將使依靠雨水灌溉的玉米和灌溉水稻等主要作物的產量減少多達20%,漁業捕撈量的減少也可能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研究表明,東南亞的許多國家也面臨類似的風險。總共有4億非洲和東南亞人民依靠魚類和其他海洋食物(如海藻)來提供他們一半的必需蛋白質和礦物質。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漁業經濟學家拉希德·蘇麥拉(Rashid Sumaila)表示,對氣候變化對世界漁業影響進行建模的“粗略估計”表明,到2055年,由於包括海水變暖和海洋酸化在內的一系列因素,熱帶地區的捕撈量可能下降40%。

過度捕撈等現有問題使情況更加複雜,從而更難以預測氣候變化的影響。

就像每年損失1000萬頭公牛一樣
蘇麥拉說:“如果你的漁業已經管理不善,所以魚類資源狀況不佳,你又增加了氣候變化變暖這樣的壓力因素,那麼它就會崩潰。”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的資料顯示,全球84%的魚類資源已被充分開發、過度開發或枯竭。

過度捕撈對世界經濟、生態系統以及依賴漁業作為廉價可靠食物來源地區的糧食安全造成了驚人的損失。

當世界銀行最近試圖計算過度捕撈、管理不善和其他低效率造成的經濟損失時,得出了一個驚人的數字:每年500億美元,這個數字既代表了追逐稀有魚類的成本增加,也代表了維持漁船過度供應的價格。

對於世界上許多依賴魚類作為廉價可靠蛋白質來源的窮人來說,還有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1000萬噸。根據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的說法,這是由於過度捕撈每年損失的漁獲量。

蘇麥拉說:“最近,我試圖將這個估計數轉化為相當於成熟公牛的數量。它們的平均體重為1噸。所以我們說的是,由於過度捕撈,每年從海洋中損失1000萬頭額外的公牛。當我把魚變成公牛時,我震驚了。”

他說,這也足以拯救至少2000萬營養不良的人——假設他們只吃魚。

與此同時,全球對魚類的需求正在上升。根據糧農組織的資料,魚類和魚產品的產量從2007年的1.4億噸增長到2009年的1.45億噸,創下歷史新高。這種增長的大部分是由水產養殖推動的,水產養殖的增長率幾乎達到每年7%。

國際保護組織負責海洋保護的高階副總裁塞巴斯蒂安·特倫(Sebastian Troeng)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說,養殖魚類比養殖牲畜更具有可持續性的蛋白質來源。生產1公斤牛肉(約2.2磅)需要61.1公斤穀物,而生產相同數量的魚肉蛋白僅需要13.5公斤穀物。

特倫說:“你可以用更少的資源獲得更多。”

艾利森說,但是養殖魚類也有缺點,其中包括一些營養方面的權衡。養殖魚可能不像野生魚那樣含有所有營養物質。餵養穀物的魚可能不像野生魚或餵養魚粉或小魚的養殖魚那樣含有許多omega-3脂肪酸。

阻止珊瑚礁變成“水泥和蟑螂”
在肯亞,麥克拉納漢希望改善該地區漁業的管理將有助於它們抵禦未來的氣候變化。

他說:“如果你的管理到位,你就可以比沒有良好管理時更好地緩衝這些環境影響。如果你已經把一個系統打回水泥和蟑螂的狀態,那麼要想讓它變得更糟就很容易了。”

在麥克拉納漢工作的肯亞南部海岸,捕魚是小規模的——他稱之為“手工捕撈”。漁民使用帆船和獨木舟而不是機動船。他們使用網、線、魚槍和用當地材料製成的陷阱來捕撈漁獲。許多人吃掉他們捕撈的大部分,並依靠多份工作來維持生計。

麥克拉納漢的工作一部分包括與社群合作,採用更可持續的捕魚方法,例如使用帶有小縫隙的陷阱,讓幼魚逃脫,從而保護下一代的捕撈量。

考慮到氣候變化,他還致力於確定在溫度升高的情況下可能比大多數珊瑚礁更強韌的珊瑚礁,因為它們已經適應了較廣範圍的水溫,或者因為它們位於受潮汐而非風驅動水流影響的地區。

他說:“在我看來,有些珊瑚礁註定會被氣候變化摧毀。其他珊瑚礁可能會掙扎但會挺過去。我們與社群交談,並說‘這個地區具有很高的潛力在氣候變化中生存下來。這是一個你可能想要保護的珊瑚礁。’”

有些社群比其他社群更接受。位於肯亞和坦尚尼亞邊境的米克維羅(Mkwiro)小村莊是擁抱保護措施的一個例子。肯亞政府在附近建立了一個國家海洋保護區,允許在其邊界內捕魚,並創造了當地的旅遊經濟。

但是,已經有了氣候變化的跡象。

麥克拉納漢說:“白化曾經是一種異象。現在它已經變得相當普遍。它不是

每年都發生,但每年都會在某個地方發生,而且比以前更頻繁。印度洋偶極子,一種週期性的變暖事件,在上個世紀初是一個10到12年的週期。現在是兩到四年。冬季不再那麼極端了。”

研究表明,在面對氣候變化時,為建立更可持續的漁業和減少過度捕撈等現有壓力所做的努力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

海洋保護區是政府和環保主義者所採用的一種工具,已被證明可以增加魚類的數量和大小,並使珊瑚保持繁榮。但是,最近的研究發現,這些益處可能會被氣溫升高和天氣模式變化的影響所淹沒。

蘇麥拉說:“沒有人願意談論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在政治上,談論適應很容易。但是最終,如果我們不解決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即使對於強大的國家來說,也很難適應。”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電訊。www.eenews.net,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