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模擬虛擬人的結果表明,全球顏色命名的順序似乎是由於眼睛的工作原理。
這些發現表明,更容易看到的顏色波長在文化演變中也更早獲得名稱。
哲學中一個常見的問題是我們是否都以相同的方式看待世界。 科學家研究這個問題的一種策略是觀察不同文化中哪些顏色被命名。 有趣的是,過去的研究發現,一種文化中熟悉的顏色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沒有名稱,這表明不同的文化確實有不同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報道的未來。
科學家們發現的一個謎團是,顏色名稱似乎總是以特定的重要性順序跨文化出現——黑色、白色、紅色、綠色、黃色和藍色。
例如,研究員、義大利都靈 ISI 基金會的物理學家弗朗西斯卡·特里亞說,“如果一個群體有紅色的名稱,那麼它也有黑色和白色的名稱;或者,如果它有綠色的名稱,那麼它也有紅色的名稱。” 但是,如果一個群體有黑色和白色的名稱,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他們有紅色的名稱。 [顏色如何獲得其象徵意義]
為了解決這個顏色名稱層級結構的謎題,特里亞和她的同事設計了一個計算機模擬,其中包含成對的 虛擬人,或“代理人”,他們缺乏顏色名稱的知識。 一個代理人,即說話者,被展示兩個或多個物體,為一個顏色發明一個名稱來描述其中一個物體,並用該顏色指代該專案。 另一個代理人,即聽者,然後必須猜測說話者指的是哪個專案,以及因此指的是哪個顏色。 科學家們重複這個過程,直到所有代理人都對顏色名稱達成共識。
這個模擬的一個關鍵特徵是它堅持人類視覺的限制。 我們的眼睛對某些波長的光或顏色比其他波長的光或顏色更敏感。 模擬中的代理人不需要區分人眼無法區分的色調。
“粗略地說,人眼只有在兩種顏色的波長差異至少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區分這兩種顏色——‘恰可感知的差異’,”特里亞說。
研究人員發現,代理人對顏色名稱達成共識所需的時間呈現出明顯的層級結構——紅色、品紅色、紫色、綠黃色、藍色、橙色和青色,按此順序排列。 這個層級結構大致符合在真實文化中看到的顏色名稱順序。 這個顏色層級結構也符合人類視覺的限制,人眼對紅色波長比藍色波長更敏感,依此類推。
“我們的方法表明,層級式顏色類別的出現可能有一個途徑,”特里亞告訴 LiveScience。“人類傾向於對光譜的某些部分做出最顯著的反應,經常為它們選擇範例,最後是語言顏色命名的過程,這個過程遵循普遍模式,最終形成清晰的層級結構。”
特里亞和她的同事維托里奧·洛雷託和阿尼梅什·慕克吉於2012年4月16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線上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發現。
在 Twitter 上關注 LiveScience 以獲取最新的科學新聞和發現 @livescience 以及在 Facebook 上。
版權所有 2012 LiveScience,TechMediaNetwork 公司。 保留所有權利。 本材料不得出版、廣播、改寫或再分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