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力圖成為科學超級大國來發明未來

為了追求科學成就,中國在過去二十年中研發支出迅速增長,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位於中國貴州的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以下文章經許可轉載自The Conversation,這是一個報道最新研究的線上出版物。

基因工程、暗物質的 खोज、量子計算和通訊、人工智慧、腦科學——潛在的顛覆性研究清單還在繼續。每項研究都對未來的產業、國防技術以及對人性的倫理理解具有重大意義。

而且,越來越多地,這些領域的顯著成就並非來自西方的偉大科學中心,而是來自北京、上海、合肥、深圳以及構成中國龐大研究體系的其他一些中國城市。不可避免地,問題出現了:未來的多少是在中國實驗室裡發明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當前中美之間的貿易談判使中國快速發展的技術能力更加引人注目。當中國旨在取得新興關鍵技術的領導地位時,美國迅速將中國的大部分進步歸因於盜竊美國智慧財產權和強制技術轉讓。但是,作為多年來一直關注中國科學發展的人,我看到了中國自身創新能力的顯著提高,以及其力求掌握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取得成功所需的科學基礎。

為了追求科學成就,中國在過去二十年中研發支出迅速增長。現在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中國已成為世界科學和工程文獻的主要貢獻者,中國論文在選定領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引用。

慷慨的政府科學預算使中國能夠在許多領域建設世界一流的設施。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研究團體之一的所在地,現在,高質量的國內大學課程以及從國外世界一流大學獲得高等學位的科學家回國,進一步豐富了這個研究團體。

但是,中國的科學事業是如何組織的?誰設定優先事項?其治理機制是否適合持續進步?

中國科學,按部門劃分

與美國不同,美國的基礎研究集中在大學,企業研發傳統深厚,政府實驗室的研究支援政府機構的任務,中國的科學機構安排反映了不同的設計。

儘管都經過了廣泛的改革,但今天的中國科學仍然主要在五個機構部門進行。中國科學院(CAS)是1950年代的遺留機構,監管著約120個研究所(包括中國的“大科學”設施)和三所高等教育機構。經過過去二十年的系列改革,其許多實驗室的科學家現在從事包括量子物理學、數學和神經科學在內的一系列學科的世界一流研究。

大學構成第二個機構系統,頂尖大學在人才和聲望方面與中科院競爭。改革前時代,大學研究並未受到重視。但在過去二十年中,中國的頂尖大學已成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重要中心,同時也促進了支援高科技創業的企業文化。

中國的工業企業構成第三個機構部門。過去二十年中最顯著的兩個變化是,公司研發的增長,尤其是在資訊和通訊技術領域,以及非國有、市場導向型高科技公司的湧現。企業部門的研發支出現在約佔全國總量的80%

民用部委(例如農業、公共衛生、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等部門)下的政府研究機構構成第四個系統。

最後,支援軍事的研發構成第五個部門,該部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不透明。在與民用部門的合作下,並在軍民融合政策的指導下,它正在生產日益複雜的國防系統

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政府出臺政策來鼓勵跨部門的合作研究。特別是,中國借鑑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國家實驗室經驗,建立了國家實驗室和其他主要的新型國家研究中心。這些新機構——在設計上是跨學科和以問題為中心的——正在從事具有國際意義的世界一流研究。例如,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擁有量子物理學和量子資訊學的領先設施。

政府還資助在中國的領先公司內部建立主要的政府所有國家研究中心。例如,語音識別技術領域的領導者科大訊飛就設有一個人機互動中心。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設有另一個天然氣水合物中心。

來自頂層的鼓勵政策

與尚未制定明確的科技政策的現任美國政府形成對比,中國對全球科學領導地位的追求是由其最高政治領導人推動的,他們認為中國未來的財富和力量將來自其研究和創新能力。

因此,中國科學政策的特點是強烈強調由自上而下的設計過程定義的國家需求。在國家政府層面,研究經費變得更加集中。現在,它透過國家計劃或“平臺”進行渠道化,這些平臺由科學技術部(MOST)管理。這些計劃確實允許“自下而上”的由研究人員發起的提案,並且正在努力加強對研究專案的專業審查和評估。然而,資助體系仍然具有強烈的國家指導特徵。

國家科學政策的主題也見於地方政府的倡議,其中許多地方政府已成為研發的主要資助者,併成為建設該國新研究設施的合作伙伴。

直到最近,對國家需求的強調一直使該國的研究偏離基礎科學。但是,中國決策者已經意識到,以科學為基礎的產業的領導地位需要達到國際前沿水平的基礎研究。因此,對基礎研究的財政支援正在增加

但是,今年三月進行的有爭議的行政改組改變了中國支援基礎科學的關鍵機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的地位。NSFC不再是中國國務院下的獨立機構,現在是科學技術部廣泛行政領導下的實體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一直被視為透過支援原創的、由研究人員驅動的、同行評審的研究來促進基礎科學文化的先驅。科學界的成員現在擔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運作將屈服於其新的主管部委更注重應用、官僚化的程式。

社會主義科學

中國對科學卓越的渴望以及支援這些渴望的積極科學政策,發生在與其他具有強大科學傳統的國家截然不同的政治環境中。

在習近平主席和黨主席的領導下,這些差異變得更加突出。雖然習近平加倍了對科學的政治支援,但他還透過堅持要求學術界對其自身世界觀做出更嚴格的思想承諾,透過加強共產黨在研究機構和大學中的作用,以及透過利用中國的技術進步來發展監控國家,從而改變了政治氣候,幾乎沒有給隱私和異議留下空間。

結合中國長期的官僚統治傳統,這些舉措將科學與國家關係的模式以及更廣泛的中國科學發展區分開來。其他科學領先國家擁有基於法律和人權保護、自由開放的溝通以及允許專業協會自主運作的公民社會傳統的政治制度。

可以說,中國的模式在過去30年中在科學技術“追趕”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中國肯定在某些領域趕上了,並且在某些領域正在推進前沿。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科學與國家關係的模式是否適合領導層設想的那種原始創新和創造性科學突破,以及是否適合管理新興技術帶來的複雜倫理問題,是中國未來更令人感興趣的問題之一。

本文最初發表於The Conversation。閱讀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