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外語時,大多數人會求助於傳統方法:閱讀、寫作、聽力和重複。但是,如果你在學習時也用手臂做手勢,即使在幾個月後,你也能更好地記住詞彙。將單詞與負責運動的大腦區域聯絡起來,可以加強對其含義的記憶。這是一個研究團隊在使用磁脈衝故意擾亂語言學習者大腦中的這些區域後得出的結論。“我們的結果為為什麼應該更頻繁地使用涉及身體運動系統的學習技術提供了神經科學證據,”萊比錫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和腦科學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布萊恩·馬蒂亞斯在一份新聞稿中說。
正如馬蒂亞斯和他的同事在《神經科學雜誌》上描述的那樣,他們讓 22 名說德語的成年人在四天內學習了總共 90 個發明的虛構詞彙(例如,“lamube”表示“相機”,“atesi”表示“思想”)。當受試者第一次聽到新詞彙時,他們同時觀看了一個人做出與詞義相匹配的手勢的影片。當單詞重複時,受試者自己也做了這個手勢。
五個月後,他們被要求在多項選擇測試中將他們學到的詞彙翻譯成德語。與此同時,他們的頭部連線了一個裝置,該裝置向他們的初級運動皮層——控制自主手臂運動的大腦區域——傳送微弱的磁脈衝。當這些干擾訊號處於活動狀態時,受試者發現更難回憶起伴隨手勢學習的單詞。當裝置沒有傳送干擾訊號(但對受試者來說仍然顯得是活動的)時,他們發現更容易記住這些單詞。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運動皮層有助於翻譯透過手勢學習的詞彙。這適用於具體詞彙,例如“相機”,以及抽象詞彙,例如“思想”。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現在有相當多的文獻表明手勢在學習中起作用。我認為這項研究更進一步的地方在於試圖理解為什麼,”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家蘇珊·戈爾丁-梅多說,她研究手勢對學習的影響,但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像這樣的研究以及腦部成像表明,大腦運動區域的啟用可能是一個因素。“這不一定是唯一的原因,”戈爾丁-梅多補充說,“但這可能是一個促成因素。”
當測試物件在學習詞彙時只呈現匹配的圖片而不是手勢時,這種效果並沒有發生。相比之下,兒童——與成人不同——似乎從圖片中獲得的益處與從手勢中獲得的益處一樣多,從長遠來看。在 2020 年發表的一項實驗中,萊比錫研究小組讓年輕人和八歲兒童聽了五天的新詞彙,有時與匹配的圖片或手勢影片配對。兩個月後,這兩種方法仍然不分上下。但六個月後,成人從手勢中獲得的益處比從圖片中獲得的益處更多,而兒童則從兩種方法中獲得的幫助相同。
該研究表明,成人大腦使用運動區域來記憶外語單詞。但促進學習的不僅僅是運動成分本身。馬蒂亞斯的同事曼努埃拉·馬其頓幾年前觀察到,手勢的內在含義也發揮了作用。那項較早的研究表明,如果手勢形象地表達了單詞的含義,則手勢尤其能促進單詞的記憶。
早在 1995 年,一項研究表明,這種標誌性手勢促進了法語學習。甚至將單詞轉移到新的語境中效果也更好:當學習者用手勢伴隨新詞彙時,他們更有可能在新句子中使用這些單詞。
“我認為我們在課堂上對手勢的使用不足,”戈爾丁-梅多說。“如果教師和聽眾都很優秀,人們會自發地使用手勢,但如果我們不考慮手勢,我們不一定會將其帶入課堂——而手勢可以更頻繁、更有效地使用。”
本文最初發表於《Spektrum der Wissenschaft》,經許可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