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亞·凱莉、艾拉·菲茨傑拉德、平·克勞斯貝、莫扎特、貝多芬、吉米·亨德里克斯和雅尼。這些音樂家有什麼共同之處?據說他們都擁有絕對音感。
絕對音感有多罕見?如果你還沒有,可以學會嗎?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什麼是絕對音感(或完美音高)?
絕對音感(技術上稱為完美音高)是指毫不費力地識別音符音高的能力。
假設有人在鋼琴上彈奏 D 音。一個擁有絕對音感並且受過音樂訓練能夠叫出音符名稱的人,將能夠無需任何參考就識別出音符是 D。或者他們可能會聽到一個音符被演奏出來,並能夠在樂器上重現它,而無需尋找。如果你告訴一個受過聲樂訓練並擁有絕對音感的人唱 D 音,他們會很容易做到。
當一個人只能在基於參考音符的情況下識別音符時,這被稱為相對音感。另一方面,擁有絕對音感的人不需要參考音符即可正確標記可聽見的音調。
絕對音感有多罕見?
在每 10,000 人中,只有 1 到 5 人 擁有絕對音感。然而,在每 10,000 名音樂家中,可能有 100 到 1100 人(即 1-11%)擁有這種天賦。還觀察到絕對音感在 家族 中遺傳,這表明它至少部分是遺傳的。
在語言是聲調語言的文化中,絕對音感更為常見。在聲調語言中,同一個詞用不同的聲調說出來具有不同的含義。(這與聲調錶示情感而不是意義的文化形成對比。)一項針對音樂學生的研究發現,60% 的以普通話為母語,並且從四五歲開始學習音樂的學生擁有絕對音感,而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只有 14%。
一些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意味著絕對音感是可以後天培養的。對於從小就學會改變和識別音高的人來說尤其如此,就像他們學習說第一語言時一樣。
其他研究表明,絕對音感在 自閉症 患者中更為常見。一項針對 7 至 13 歲兒童的研究發現,患有自閉症的兒童比同一年齡組的神經典型兒童更能區分兩個細微不同的音調,並且在幾周後記住旋律。這種聯絡尤其令人感興趣,因為理解絕對音感可能有助於我們理解自閉症的遺傳聯絡以及可能的治療方法。
對實際解剖學差異的調查發現,擁有絕對音感的人的大腦看起來不同。他們在大腦中我們懷疑負責識別音高的區域,即右聽覺皮層,擁有更多的灰質。他們的右聽覺皮層和他們的前額葉皮層(也與音樂處理有關)也更厚,這表明那裡的腦活動更多。
有趣的是,如果你擁有絕對音感,那麼理解不擁有絕對音感顯然很困難。(我說“顯然”是因為我沒有被賦予如此高功能的耳朵。)
為了理解為什麼會這樣,經常使用 顏色類比。想象一下,有人可以看到所有顏色並區分它們,但除非先向他們展示像“紅色”這樣的參考顏色,否則無法告訴你某物是“黃色”還是“藍色”。對於我們這些能看到顏色的人來說,這毫無意義!對於那些擁有絕對音感的人來說,當他們試圖理解為什麼我們其他人不能在單獨聽到音符時標記它時,情況也是如此。在顏色類比中,一個擁有絕對音感的人可以看著某人毛衣上的藍色陰影,然後去油漆店從記憶中找到完全相同的陰影。
那麼,為什麼區分顏色之類的能力如此普遍,而絕對音感卻如此罕見呢?一個小組提出,也許 絕對音感的某些組成部分是更常見的——我們不妨稱之為“不太完美但比僅能識別相對音高更好”的能力。
阿肯色大學的伊麗莎白·馬古利斯博士領導的工作表明,即使是沒有接受過正規音樂訓練的人也可能表現出絕對音感某些方面的跡象。例如,對於熟悉的音階(如 C 大調音階,想想鋼琴上的白鍵)與不太常見的音階(如降 D 大調音階,主要是黑色鋼琴鍵),他們可能更容易挑出跑調的單個音符。
馬古利斯和她的團隊還發現,我們跟蹤絕對音高的能力可能會影響我們聽音樂時的情緒感受。研究參與者報告說,當音樂包含錯誤音調的音符時,感覺更加緊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