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甜味劑如何可能導致我們吃得更多

就像剛開啟的氣泡飲料一樣,多年來,人們一直在懷疑人造甜味劑可能不是減肥的最佳方法

大量研究表明,儘管糖替代品的熱量遠低於糖本身,但它們可能會對代謝造成各種形式的破壞,例如增加糖尿病風險,並且——也許是矛盾的是——長期來看會導致體重增加。週二發表在《細胞代謝》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人造甜味劑會模擬大腦中的飢餓狀態,導致一些生物體透過吃更多食物來尋求能量。

在這項研究中——由悉尼大學查爾斯·珀金斯中心和加文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果蠅被餵食酵母和蔗糖的飲食,或含有合成甜味劑三氯蔗糖的飲食,三氯蔗糖用於各種低熱量食品。以無糖飲食餵養五天或更長時間的果蠅比以糖餵養的果蠅多消耗 30% 的熱量。當從飲食中去除三氯蔗糖後,以前無糖組的熱量消耗恢復正常。

作者使用一種稱為喙伸展反應 (PER) 測定的技術——本質上是一種味覺測試,可以確定果蠅對攝入某種食物的興趣——還發現食用三氯蔗糖會導致食用真糖的動機增加。更重要的是,透過記錄果蠅感覺刷毛(容納其味覺受器的結構)中的電活動,似乎長期食用三氯蔗糖實際上增加了昆蟲對糖的敏感性,這意味著它們可能覺得糖更令人愉悅。“在持續食用人造甜味劑後,動物可以檢測到濃度低得多的真糖,會吃掉更多的糖,並以更強烈的生理反應來回應它,”基因組學副教授兼研究主要作者格雷格·尼利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解釋道。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透過監測參與食慾和能量調節的化合物(包括各種酶和神經遞質)的表達和影響,尼利和他的同事們能夠識別出大腦中的一個神經網路,該網路似乎是人造甜味劑引起飢餓感的原因。簡而言之,這些化合物會干擾胰島素、味覺神經元和大腦獎勵迴路之間進化上古老的相互作用,而這種相互作用通常會驅使我們在營養匱乏時尋找維持生命的食物。“我們發現,在大腦的獎勵中心,甜味感覺與能量含量相結合,”尼利在另一份新聞稿中被引述說。“當甜味與能量在一段時間內失衡時,大腦會重新校準並增加總熱量消耗。”換句話說,當大腦檢測到甜味但沒有實際的熱量能量時,它會透過增加糖的適口性來補償,從而增加食物消耗。“我們發現的途徑是飢餓反應的一部分,實際上,當您飢餓時,它會使營養豐富的食物味道更好,”尼利在新聞稿中說。

尼利的發現似乎不僅限於果蠅。他的團隊能夠在小鼠身上覆制這些發現:在食用三氯蔗糖飲食七天後,齧齒動物的食物消耗量增加了 50%,部分原因是神經肽 Y(一種在禁食期間驅動飢餓感的神經遞質)的活動。然而,現在將這些結果完全推斷到人類身上還為時過早。雖然過去的許多研究表明,人造甜味劑可以促使我們吃得更多,但關於人類的研究文獻並不一致。甜味劑研究與其他飲食調查一樣,很容易成為被誇大的科學和科學報道的目標,就像約翰·奧利弗在《上週今夜秀》中巧妙地抨擊的那樣。

儘管如此,合成“糖”透過各種機制在某種程度上對代謝有害的證據越來越有力。《自然》雜誌 2014 年發表的研究報告稱,某些人造甜味劑可以改變小鼠和人類的腸道微生物群,從而促進熱量吸收。另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攝入三氯蔗糖會損害身體處理普通糖的能力。正如《大眾科學》特約撰稿人費里斯·賈布林今年早些時候報道的那樣,過度沉迷於甜食和脂肪食物會改變獎勵系統中的大腦化學物質,從而驅使我們暴飲暴食。

如果人造甜味劑使這些食物比平時更美味,那麼我們可能會讓自己陷入一場與巨無霸和意志力之間的失敗之戰。但這並不是說醫生應該開始建議人們放棄人造甜味食品,轉而選擇含糖替代品;過量攝入糖分會帶來自身的一系列疾病。

正如尼利所說,“我認為這裡要傳達的基本資訊是,我們知道人造甜味劑三氯蔗糖並非完全惰性——至少在動物身上是這樣。這證明了需要對這些化合物如何影響人類進行更多研究。”

Bret Stetka 是 Medscape (WebMD 的子公司)的編輯主任,一位自由健康、科學和食品作家,以及一位前健怡汽水飲用者。他於 2005 年在弗吉尼亞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並曾為 WIRED、NPR.comTheAtlantic.com 撰稿。在 Twitter 上關注 Bret @BretStetka

Bret Stetka 是紐約市的一位作家,也是 Medscape Neurology(WebMD 的子公司)的編輯主任。他的作品曾發表在《Wired》、NPR 和《大西洋月刊》上。他於 2005 年畢業於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斯特卡於 2022 年去世。

更多作者:Bret Stetk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