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透過冰芯確定過去的氣溫?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英國南極考察處的冰川學家羅伯特·穆爾瓦尼解釋道。

冰芯科學家在重建過去數千年的氣候變化方面取得成功的基石,是能夠測量過去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和溫度的變化。氣體成分的測量是直接的:深冰芯中捕獲著微小的古代空氣氣泡,我們可以提取這些氣泡並使用質譜儀進行分析。相比之下,溫度不是直接測量的,而是從融化冰芯釋放的水分子的同位素組成中推斷出來的。

水由分子構成,分子包含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H2O)。但這並非如此簡單,因為氧有幾種同位素(化學性質相同的原子,具有相同數量的質子,但中子數量不同,因此質量也不同),氫也有幾種同位素。氣候研究特別關注的同位素是16O(具有 8 個質子和 8 箇中子,佔水中氧的 99.76%)和18O(8 個質子和 10 箇中子),以及1H(具有一個質子和零個中子,佔水中氫的 99.985%)和2H(也稱為氘 (D),具有一個質子和一箇中子)。所有這些同位素都被稱為“穩定同位素”,因為它們不會發生放射性衰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使用靈敏的質譜儀,研究人員能夠測量從冰芯中提取的樣本中氧和氫同位素的比率,並將結果與稱為 SMOW(標準平均海洋水)的平均海水標準的同位素比率進行比較。冰芯中的水分子總是貧乏較重同位素(即,具有更多中子數量的同位素),與標準的差異表示為18O 或 D。這兩個值本質上講述的是同一個故事——即,寒冷時期18O 和 D 的含量比溫暖時期少。這是為什麼呢?簡單來說,從海洋表面蒸發含有重同位素的水分子需要更多的能量,並且,隨著潮溼空氣向兩極輸送並冷卻,含有較重同位素的水分子優先在降水中流失。這兩個過程,被稱為分餾,都與溫度有關。

在極地地區的許多地點,科學家們測量了多年來採集的現代降雪樣本中18O 和 D 與年平均氣溫之間近乎線性的關係。這種關係可以用於校準同位素比率溫度計,儘管在冰河時代氣候期間,校準會略有變化。繪製18O 或 D 沿冰芯長度的深度圖,揭示了溫度的季節性振盪,研究人員還可以計數年層以確定它們的年代。從南極冰蓋中深度超過三公里的最深冰芯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大約 10 萬年週期冰河時代的穩定脈動。從南極洲一個名為 Dome C 的地點,我們最近重建了過去 75 萬年的氣候,並展示了七個冰河時代,每個冰河時代都穿插著溫暖的間冰期氣候,例如我們今天所處的氣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