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致命火山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爆發

本週末導致30多人死亡的火山爆發是一次淺層蒸汽爆炸,幾乎無法預測

日本御嶽山的死亡人數今天(9月29日)攀升至36人,救援人員仍在搜尋失蹤人員。

本週末,火山爆發讓登山者措手不及。超過250人在這個海拔10,062英尺(3,067米)的山峰上探索神社和度假村,這是該國第二高的火山。

但就在一個月前,在冰島,任何可以上網的人都知道新的岩漿在巴達本加火山爆發之前在哪裡地下流動。地震、GPS和火山氣體“探測器”描繪出了每一次新的進展。(岩漿是地下的熔融岩石,而熔岩是在地表流動的熔融岩石。)[驚豔照片:日本新火山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購買訂閱有助於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要報道。


日本也有一個類似的高科技網路來監測其火山。但專家告訴Live Science,週六的致命爆發很可能是一次潛水噴發,一種幾乎無法預測的淺層蒸汽爆炸。

紐約帕利塞德市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的火山學家菲利普·魯普雷希特說:“如果有監測系統,更深層次的活動不太可能不被發現。我們幾乎沒有資訊或科學可以幫助監測人員處理潛水噴發。”

突然襲擊
潛水噴發只是水和熱。可以將火山內部想象成一個被岩漿加熱的固體岩石“烤箱”。地震和移動的岩漿經常會使岩石搖晃和破裂。當烤箱中出現新的裂縫時,會散發出熱量,類似於開啟廚房烤箱的門。如果地下水滲入裂縫,水會立即因高溫而變成蒸汽。這種劇烈的轉變會將周圍的火山岩粉碎。蒸汽佔用的空間(或體積)比水大得多,因此它會向各個方向膨脹,在山峰的側面或頂部打出一個洞。

美國地質調查局加利福尼亞火山觀測站的負責人瑪格麗特·曼根說:“實際上沒有岩漿噴發,只是被摧毀的破碎舊岩石。”

曼根說,裂縫可能會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出現。另一方面,如果火山頻繁或發生更劇烈的地震,並且有潛水噴發歷史,可能意味著是時候進行更嚴格的監測了,她補充說。

本月早些時候,日本氣象廳 (JMA) 曾警告御嶽山出現火山震顫的增強和減弱。震顫是微小的、幾乎無法察覺的地震。官員們沒有將火山的警報級別從正常級別或 1 級提高。日本氣象廳在9月28日的宣告中表示,沒有岩漿上升的跡象,例如地表變化或從山峰噴出的氣體。

潛水噴發有時會在熔岩噴發之前發生,就像火山清嗓子一樣。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發出的巨大爆炸聲“響徹全球”,就是由於一次潛水噴發。隨後發生了巨大的熔岩噴發。當岩漿遇到水時也會發生類似的爆炸,火山學家稱之為岩漿水噴發。其中一些岩漿-水爆炸會留下巨大的、類似炸彈的隕石坑,稱為瑪珥湖。

然而,自週六火山爆發以來,沒有人看到御嶽山出現新鮮熔岩。

日本氣象廳目前對包括御嶽山(在日本被稱為Ontakesan)在內的 11 座火山釋出了警報和警告。御嶽山最後一次潛水噴發是在 2007 年。上次火山爆發是在 1979 年。

致命的火山灰流
週六的爆炸引發了火山碎屑流,一種由火山灰和火山氣體組成的混合物,以颶風般的速度和坩堝般的熱量向外湧出。很可能許多被困在火山碎屑流中的登山者倖存下來,要麼是因為他們位於火山灰雲的邊緣,要麼是因為火山灰雲相對較涼,儘管目前尚無人知曉。一旦火山變得更安全,科學家將確定情況。

由噴射的熔岩引發的火山碎屑流可達到近 1,300 華氏度(700 攝氏度)的高溫和超過 100 英里/小時(161 公里/小時)的速度。

曼根說:“這是一種你無法逃脫的危險,因為它們移動得太快了。”[影片 – 工作人員從日本火山爆發中找到屍體]

據認為,大約有 200 人透過在令人窒息的火山灰雲中爬下山或在小屋和旅館中避難,在週六的致命爆炸中倖存下來。他們令人不寒而慄的故事包括令人毛骨悚然的黑暗、從天而降的岩石以及在濃稠的火山灰中掙扎呼吸。魯普雷希特說,潛水爆炸往往會產生非常細的火山灰顆粒。火山灰覆蓋了山南坡 2 英里(3 公里)的範圍。

魯普雷希特說:“這就像在桑拿房裡被沙塵暴襲擊。很難想象他們是如何呼吸的。”

火山氣體(如二氧化硫)也會使被困在山上的人窒息,高速丟擲的岩石會壓碎人並造成致命的頭部受傷。去年,菲律賓馬榮火山的一次潛水爆炸導致五人死亡。

 

版權所有 2014 年LiveScience,TechMediaNetwork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不得釋出、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

LiveScience is one of the biggest and most trusted popular science websites operating today, reporting on the latest discoverie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fascinating breakthroughs that impact you and the wider world.

More by LiveScien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