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在住院治療一個完全無關的問題時,會想到自己會患上嚴重的腹瀉。更少有人會想到,自己會死於導致水樣便的醫院感染性腸道疾病。然而,每年大約有14,000名美國人正是如此。罪魁禍首是一種名為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或簡稱C. diff的孢子形成細菌,尤其是最近出現的一種毒性更強、對藥物產生耐藥性的菌株。
這種新型的C. diff菌株,被稱為NAP1,在2000年代中期出現,並且至少部分導致了美國各地醫院感染率的飆升。根據醫療保健研究和質量局的資料,1993年,與C. diff相關的住院病例,無論是入院時的主要診斷還是入院後的次要診斷,都少於10萬例。到2009年,這一數字已攀升至336,600例,其中約9.1%的住院病例在醫院死亡(而所有住院病例的死亡率為2.1%)。NAP1產生的致病毒素遠多於其他C. diff菌株,並且對許多曾經有效的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當治療停止時,疾病會復發。
儘管因NAP1導致的死亡人數正在上升,但許多醫院未能採取簡單且廉價的措施來預防感染。來自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學專業協會(APIC)的一項近期針對1087家醫院的調查顯示,醫院在實施已知的可預防醫院獲得性C. diff感染的清潔策略方面不足,例如每天用漂白劑擦拭常見的接觸表面、用肥皂和水洗手以及限制抗生素的使用。所有接受調查的醫院都在採取措施減少C. diff感染,但他們的應對措施差異很大。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對影響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產生重大影響的故事的傳播。
巴恩斯-猶太醫院/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臨床流行病學家、擁有14,000名成員的APIC候任主席珍妮·梅菲爾德表示,部分問題是缺乏關於C. diff如何傳播的資料。該細菌在某種程度上逃脫了隔離和培養的方法,這些方法在揭示其他常見的醫院病原體(如MRSA(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VRE(耐萬古黴素腸球菌))的傳播方面取得了進展,而這兩種細菌的感染率近年來都有所下降。眾所周知,C. diff很難分離(這也是它名稱的由來之一),這使得追蹤其在醫院的傳播路徑幾乎不可能。“我們甚至不知道同一護理單元的患者是否感染了相同的菌株,”梅菲爾德說。“我們可以假設是這樣,但我們並不真正知道。”
梅菲爾德說,這項調查反映了這種不確定性,首先從最基本的手部清潔開始。酒精凝膠和泡沫不能去除孢子,因此不足以防止細菌傳播。只有肥皂和水才能沖走孢子。“如果每個人都像他們應該做的那樣洗手,那麼這種東西的傳播幾乎不會發生,”杜克大學醫學副教授和抗生素管理主席德弗裡克·安德森說。然而,只有77%的受訪者制定了在護理感染C. diff的患者時推廣用肥皂和水洗手的政策,只有10%的受訪者制定了要求生病患者用肥皂和水洗手的政策。
調查還顯示,各醫院在清潔病人房間的方式上存在差異。C. diff孢子可以在床欄杆、便盆和門把手等表面存活數月,通常是由護理人員未洗的手將這些孢子放置在這些表面上,這些護理人員曾處理過被感染患者汙染的物品。當未感染的患者接觸到這些表面時,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收集孢子,然後攝入這些孢子,使C. diff在腸道中繁殖並釋放出損害腸道的毒素。經常用漂白劑擦拭高頻接觸表面是消除病人房間細菌的可靠方法,漂白劑是唯一可以殺死C. diff孢子的常用消毒劑。但根據APIC的調查,只有67%的受訪者在其設施中制定了嚴格的每日漂白政策。
梅菲爾德說,與擦拭消毒同樣重要的是,納入客觀的房間清潔度衡量標準。“過去,通常是客房管理主管到處走動,目測檢查房間,”梅菲爾德在談到通常評估清潔度的方式時說。“這只是視覺觀察,它是主觀的。”
現在,有工具可以檢查給定表面是否存在有機物。一種裝置使用拭子檢查清潔過的表面是否存在ATP,細胞的能量儲存庫,這是生物生命形式的指標。另一種裝置,一種在紫外線下發光的液體被隨機塗抹在房間各處。如果這些塗抹區域在清潔後發光,則說明表面沒有被正確清潔。但根據APIC的調查,這些工具尚未被廣泛採用。“讓我驚訝的是,我們有一種衡量有效性的客觀方法,”梅菲爾德說,他指出64%的受訪者仍然在主觀觀察房間的清潔做法。
減少抗生素的錯誤使用是一種已確認的預防措施。“對我來說,這仍然是減少C. diff的關鍵潛在干預措施,”安德森說。然而,APIC的調查再次顯示,各醫院的做法存在很大差異。抗生素一直與C. diff感染有關。但雖然這種疾病過去最常發生在服用克林黴素和阿莫西林的患者身上,但這種最新的菌株與一些最常用的抗生素有關,如環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然而,只有60%的受訪者制定了抗菌藥物管理計劃來防止過度使用這些藥物。
調查還顯示,各醫院在隔離措施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主要差異在於何時將感染的患者(他們大多是65歲或以上的老年人,大多從療養院來到醫院)進行隔離以及隔離的持續時間。
隨著治療C. diff感染患者的成本上升和高死亡率持續存在,衛生官員開始敲響警鐘。今年1月,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開始要求醫院報告C. diff事件,以便獲得醫療費用補償(根據一項研究,C. diff疾病使每位患者的醫療費用增加約2,400美元,該研究被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等機構引用)。並且,正在測試新的C. diff殺滅技術,例如氣化過氧化氫和紫外線,以確定它們是否比標準的清潔方法更能有效地根除細菌。在杜克大學,安德森正在領導一項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資助的九家醫院的研究,比較漂白劑加紫外線與單獨使用漂白劑的效果,預計結果將在2014年中期公佈。
梅菲爾德說,基礎科學對於瞭解C. diff的確切傳播方式至關重要,以制定阻止它的策略。例如,這種細菌可能潛伏在醫院中未被識別的地方。此外,它在醫院外出現的增加表明,其傳播中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我們不會容忍偏離最佳做法的行為,”梅菲爾德說,“但對於這種生物體,我們仍然處於不確定最佳做法是什麼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