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並非唯一 практику社交距離以應對致命病原體的動物:一項新研究表明,蜜蜂會改變它們的行為和空間利用方式,以避免傳播瓦蟎,這種蟎蟲以蜜蜂的器官為食,並可能攜帶有害病毒。研究人員觀察到野生和籠養蜜蜂感染蟎蟲後的這些變化,瓦蟎是蜜蜂面臨的最大的全球威脅之一。
該團隊發現,在受感染的野生蜂群中,年長的採集蜂會在蜂巢外圍跳採集舞——它們用這種舞蹈向其他蜜蜂展示哪裡可以找到食物。這些行為似乎旨在避免感染蜂巢中心的年輕保育蜂和幼蟲。受感染的野生蜜蜂還在蜂巢中心、更有價值的年輕蜜蜂之間更強烈地互相梳理寄生蟲。這些發現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義大利薩薩里大學的農業科學家、主要研究作者米凱利娜·普斯切杜說:“我們將社會組織中的這種變化解釋為限制寄生蟲在蜂巢內傳播的一種可能策略。”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正如預測的那樣,籠子中受感染的蜜蜂比未受感染的蜜蜂接受了更多的梳理。但與預期相反的是,受感染的蜜蜂也進行了更多的社交活動,例如觸角接觸和分享反芻食物。作者說,這可能反映了限制疾病傳播和維持溝通之間的權衡。“可能在小規模或同一群體內,保持社交距離的成本太高,”同樣來自薩薩里大學的資深研究作者阿爾貝託·薩塔指出。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昆蟲學家亞當·多萊扎爾說:“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例子,說明我們如何找到證據證明[社會性動物]具有非常複雜的行為變化——例如社交距離現象——以應對生活在大型社會群體中的特殊挑戰。”他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多萊扎爾自己的研究表明,蜜蜂會減少與感染了一種名為以色列急性麻痺病毒的病原體的蜜蜂的接觸,昆蟲可以透過氣味檢測到這種病毒。
黑蟻、龍蝦、鳥類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也表現出社交距離行為。但對於任何社會性動物來說,保持距離都是有代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