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同者可能隱藏著同性戀傾向

一項對內隱偏見和外顯性取向宣告的新分析可能有助於解釋反同性戀欺凌和仇恨犯罪的根源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恐同者應該進行一些自我反省,該研究發現,那些對同性戀最懷有敵意並持有強烈反同性戀觀點的人,他們自己可能也懷有同性性慾,儘管是隱藏的。

研究人員補充說,恐同偏見也可能源於專制父母,尤其是那些也持有恐同觀點的父母。

羅切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合著者理查德·瑞安在一份宣告中說:“這項研究表明,如果你對一個外群體感到那種發自內心的反應,問問自己,‘為什麼?’” “這些強烈的情緒應該成為自我反省的號角。”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推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這項研究發表在 2012 年 4 月號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揭示了恐同症等偏見的細微之處,這些偏見最終可能造成可怕的後果。 [10 種最具破壞性的人類行為]

瑞安告訴《生命科學》說:“有時人們會受到同性戀的威脅,因為他們害怕自己的衝動,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過分抗議’。” “此外,似乎有時那些會壓迫他人的人自己也曾受過壓迫,我們也可以對他們抱有一些同情心,他們可能無法接受他人,因為他們無法接受自己。”

然而,瑞安警告說,這種聯絡只是反同性戀情緒的來源之一。

隱藏的同性戀傾向
在四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查看了人們對自己的性取向的說法與他們基於反應時間測試的內隱性取向之間的差異。 這些研究涉及來自德國和美國的大學生。

對於內隱測量,學生們必須將閃爍在電腦螢幕上的單詞和圖片分類為“同性戀”或“異性戀”組。 單詞包括“同性戀”、“異性戀”、“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而圖片則顯示了異性戀和同性戀夫婦。 在每次試驗之前,參與者都會在電腦螢幕上短暫閃現“我”或“他人”一詞作為啟動。 研究人員表示,“我”與“同性戀”的反應時間更快,而“我”與“異性戀”的關聯速度較慢,表明存在內隱的同性戀取向。 [為什麼同性戀父母可能是最好的父母]

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透過讓參與者選擇在電腦螢幕上瀏覽同性或異性照片來測量內隱性取向。

問卷調查還梳理了參與者接觸到的育兒方式,學生們被問及他們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或不同意諸如“我在某些方面感到被控制和被壓迫;”以及“我感到可以自由地做我自己”之類的陳述。 為了衡量家庭中的恐同程度,學生們回應了諸如“如果我媽媽發現她和一個女同性戀者獨處,她會感到不安”或“我爸爸儘可能避開男同性戀者”之類的專案。

參與者表明了他們自身的恐同程度,包括外顯的和內隱的;在詞語補全任務中,學生們寫下當被提示某些單詞的字母時首先想到的三個詞。 學生們在某個時候被“同性戀”一詞啟動,以瞭解這如何影響所使用的攻擊性詞語的數量。

控制型父母
在所有研究中,報告父母支援和接受的參與者更瞭解自己的內隱性取向,這意味著它往往與他們的外顯性取向相符。 表明自己來自專制家庭的學生在兩種性取向衡量標準之間表現出最大的差異。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講師、主要作者內塔·溫斯坦在一份宣告中說:“在一個以異性戀為主的社會中,對許多同性戀者來說,‘瞭解自己’可能是一個挑戰。” “但在控制型和恐同的家庭中,接受少數性取向可能是可怕的。” [培養孩子自我同情心的 5 種方法]

那些報告自己是異性戀,但卻有隱藏的同性性慾的參與者,也最有可能表現出對同性戀個體的敵意,包括自我報告的反同性戀態度、贊同反同性戀政策以及歧視行為,例如支援對同性戀者處以更嚴厲的懲罰。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解釋反同性戀欺凌仇恨犯罪的根源。 那些否認自己性取向的人,也許這種否認是由專制和恐同的父母造成的,可能會感到來自其他同性戀個體的威脅。 猛烈抨擊最終可能表明該人自身內部與性取向的衝突。

研究人員說,這種內在衝突可以在一些備受矚目的案例中看到,在這些案例中,反同性戀公眾人物被抓到從事同性性行為。 例如,福音派牧師和反同性婚姻倡導者特德·哈加德在 2006 年被捲入同性性醜聞。 2010 年,著名的反同性戀活動家和保守派家庭研究委員會聯合創始人喬治·雷克爾斯據報道在 2010 年被發現與一位從 Rentboy.com 租來的男妓在一起。 據新聞報道,這位男妓證實雷克爾斯是同性戀。

瑞安說:“我們嘲笑或取笑這種公然的虛偽,但在某種程度上,這些人自己可能常常是壓抑的受害者,並經歷著誇大的威脅感。” “恐同症不是一件可以一笑置之的事情。 它有時會造成悲慘的後果”,1998 年男同性戀者馬修·謝巴德被謀殺的案件就是如此。

版權所有 2012 年生命科學,TechMediaNetwork 公司。 保留所有權利。 未經許可,不得釋出、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

珍娜·布賴納大眾科學的執行編輯。 此前,她是《生命科學》的主編,再之前,她是 Scholastic 的科學世界雜誌的編輯。 布賴納擁有索爾茲伯裡大學的英語學位、馬里蘭大學的生物地球化學和環境科學碩士學位以及紐約大學的研究生科學新聞學學位。 她曾在佛羅里達州擔任生物學家,在那裡她監測溼地並對瀕危物種進行實地調查,包括美麗的佛羅里達灌叢鴉。 她還獲得了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科學新聞獎學金。 她堅信科學是為每個人的,幾乎所有事物都可以透過科學的視角來看待。

更多作者:珍娜·布賴納

生命科學 是當今運營的最大和最受信任的科普網站之一,報道影響您和更廣闊世界的最新發現、突破性研究和引人入勝的突破。

更多作者:生命科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