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早晨,在曼哈頓下城,包括我在內的 20 位科學家聚集在一起,私人觀看了新電影 不要抬頭,隨後與電影導演亞當·麥凱共進了午餐。
電影情節很簡單。天文學研究生凱特·迪比亞斯基(詹妮弗·勞倫斯 飾)和她的教授蘭德爾·明迪(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飾)發現了一顆新彗星,並意識到它將在六個月後撞擊地球。它直徑約九公里,就像 6600 萬年前消滅恐龍的那顆彗星一樣。天文學家試圖提醒由梅麗爾·斯特里普飾演的總統注意即將到來的災難。
“讓我們靜觀其變,評估一下,”她說,隨後發生了一場荒謬但可信的喜劇,其中天文學家們努力在一家主要報紙上發表文章,並在早間電視節目中受到嘲笑,一位興高采烈的主持人詢問外星人,並希望彗星能殺死他的前配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 impactful 故事。
終於,主流好萊塢開始承擔起對抗猖獗的科學研究和事實否認這一艱鉅任務。《不要抬頭》既幽默又嚴肅,是近期為普及科學所做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它透過全明星陣容和精彩的喜劇,吸引了那些對科學有不同或較少經驗的觀眾。
許多包含科學元素的主流電影都很荒謬,但《不要抬頭》恰到好處地把握了平衡。我在天體物理學領域的同事肯定會對一些場景吹毛求疵,而且也存在一些瑕疵,但它們對電影的目的和出處沒有任何影響,尤其是對於任何理解戲劇運作和科學機制的人來說。任何專業天體物理學家只需要在電影大約 130 分鐘的時長中暫停幾分鐘的不相信。對於科學愛好者來說,彩蛋——隱藏的小笑話——也比比皆是。
影片中科學的閃光點無處不在,這歸功於麥凱堅持讓一位執業科學家艾米·邁因策爾參與制作。邁因策爾是該片的“天文技術顧問”,也是美國宇航局 NEOWISE 任務的首席研究員,該任務負責尋找和描述近地天體 (NEO)。邁因策爾與演員和工作人員一起工作了幾個月,並幫助編寫了一些場景。
天文學可能是學術界最早與多年後成為“我也是”運動的問題作鬥爭的領域之一。師生關係對於科學家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但師生關係受到了騷擾問題的衝擊。
但她促成的一個感人細節是女研究生和她的男導師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是相互關心的,有時是私人的,但毫無疑問是專業的。在電影中,明迪和迪比亞斯基關係融洽。他們甚至互相擁抱和安慰。我懷疑我的一些同事可能會對此產生本能的反應,但我發現這令人耳目一新。如果學生和導師(他們經常在專業上花很多時間在一起)彼此瞭解,研究會更有效率,也更有趣。
除此之外,電影劇組對另一個問題的宣傳是誤導性的:他們想讓我們都相信這部電影是關於氣候變化的。事實上,導演在放映後與我們科學家小組交談時說,他想拍一部關於全球變暖的電影,而彗星只是戲劇性的載體。我當然讚賞這種意圖,但他並沒有實現。
是的,整部電影都穿插著小插曲和蒙太奇,展示了河馬玩耍、北極熊跳躍、水獺蠕動、蜜蜂嗡嗡和鯨魚歌唱的場景。這些都是典型的比喻手法,旨在向非科學家表明全球變暖將殺死我們所有人都應該覺得美麗的一切。這是這部電影最不科學的地方,除了說我們現在所知的“氣候”在與彗星發生大規模碰撞後可能不復存在之外,電影中沒有提及氣候變化。
全球變暖與“行星殺手”彗星是不同的。災難性彗星撞擊的時間尺度很短,可能短至六個月,更可能是幾年。全球變暖並沒有提供一個六個月或 600 年後的日期,屆時地球上的最後一個人將死亡。事實上,考慮到生命 35 億年的歷史跨越了溫度和大氣化學的巨大變化,全球變暖不太可能消滅所有生命。
《不要抬頭》不是一部關於氣候變化的電影,而是一部關於行星防禦,防禦來自太空的流浪岩石的電影。它有效且準確地處理了這個真實而嚴肅的問題。然而,這部電影真正的力量在於它對科學否定者的猛烈而無情的諷刺。
在蘇荷區地下劇院的放映結束後,麥凱說:“這部電影是為你們科學家們準備的。我們想讓你們知道,我們中的一些人確實聽到了你們的聲音,並且想要幫助對抗科學否定主義。”
幾天後,我再次見到了邁因策爾,終於,這是疫情開始以來的第一次。當我們閒聊並敘舊時,我們笑了,並且非常認真地為她成功地將真正的科學融入一部好萊塢大片而舉杯慶祝。我們還為電影中出現的彩虹羽毛、恐龍般的“雷龍”乾杯,它們可能是我們之後“氣候”的守護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