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特·卡普蘭,來自《自然》雜誌
弗洛勒斯人 (Homo floresiensis),被稱為印度尼西亞的“霍位元人”,再次引發爭論。一項顱骨掃描研究支援這樣一種觀點,即這種矮小的人並非一個獨立的物種,而僅僅是一個發育遲緩的人類。
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但其他人類學家對這項分析遠不滿意,他們聲稱“霍位元人政治”再次使辯論變得混亂。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看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這塊有 18,000 年曆史的化石於 2003 年在印度尼西亞弗洛勒斯島的一個石灰岩洞穴中被發現,震驚了人類學界。這位年輕的成年女性生活在相對較近的時期,但與已知的任何其他人科動物物種都不同——她只有一米高,四肢相對於軀幹較長,顱骨與當時生活在地球其他地方的現代人類相比非常小。她在《自然》雜誌上被報道為一種新的、完全出乎意料的人類物種:弗洛勒斯人 (H. floresiensis)。
自那以後,研究人員就該顱骨究竟代表一個不同的物種,還是僅僅是一個畸形的智人而爭論不休——也許是侏儒症或小頭畸形(一種導致顱骨和大腦非常小的發育障礙)的結果。
在最新的研究中,由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人類學家拉爾夫·霍洛威領導的研究人員使用磁共振成像來檢驗小頭畸形的觀點。首先,他們掃描了 21 名患有小頭畸形的人類兒童的顱腔空間,並將它們與 118 名未患病兒童的測量資料進行了比較。
研究人員發現,兩個特定的測量值——小腦突出(大腦底部向後突出的程度)和相對額寬——可以用來區分小頭畸形兒童和未患病兒童。
然後,研究小組對 10 名小頭畸形人類、79 名未患病人類、17 名人類祖先直立人 (Homo erectus)、4 名人類祖先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和弗洛勒斯人 (H. floresiensis) 化石的顱內模進行了類似的比較。他們報告說,弗洛勒斯人 (H. floresiensis) 的顱骨與從小頭畸形患者和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收集的測量值重疊最多。
化石測量值不在正常現代人類或直立人 (H. erectus) 的範圍內,但確實在小頭畸形人類的範圍內,因此霍洛威得出結論,該化石可能患有小頭畸形,不一定是獨立的物種。
狀態不佳
但其他研究過弗洛勒斯人 (H. floresiensis) 的研究人員對霍洛威的分析表示懷疑。
來自澳大利亞阿米代爾新英格蘭大學的古人類學家彼得·布朗是最初發現該化石的團隊成員,他認為霍洛威的研究未能考慮到最初宣佈該化石為新物種的關鍵特徵。
他說:“顱內模的比例與將這塊化石歸為弗洛勒斯人物種完全無關。”“至關重要的是大腦相對於身體的大小,而這在這裡甚至沒有被考慮。”
與此同時,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塔拉哈西分校的人類學家迪安·福爾克抱怨說,從霍洛威使用的弗洛勒斯人 (H. floresiensis) 顱內模中進行的任何測量都可能因古代化石中存在的碎片和裂縫而失真。她之前對弗洛勒斯人 (H. floresiensis) 顱骨本身進行了計算機斷層掃描 (CT),並得出結論,它可能是一個獨立的物種。
她說:“我們曾有機會使用該團隊使用的弗洛勒斯人 (Homo floresiensis) 顱內模,但由於其狀態不佳而放棄了。”“我們使用 CT 資料運行了該研究的一個版本,這些資料比從那個扭曲的顱內模中收集的任何資料都準確得多。”
霍洛威說他不同意布朗的觀點,並稱福爾克的批評“荒謬”。他說:“我們既使用了布朗提供的顱內模,也使用了根據福爾克的虛擬顱內模構建的物理顱內模。”“如果我們的材料有問題,那麼所有人的材料都有問題。”
但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古人類學家威廉·容格斯也不認同布朗的結論。他說:“他們注意到弗洛勒斯人 (Homo floresiensis) 和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的顱骨測量值存在驚人的相似之處,但為了提出小頭畸形的論點而忽略了它。”“這是一個奇怪的決定,但仍然是常見的霍位元人政治。”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 該文章於 2011 年 8 月 8 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