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積癖可能是一項致命的“生意”

如果與物品分離對你來說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那麼你現在可以被正式診斷為囤積障礙

東西,東西,還是東西。我們很多人都喜歡購買和保留物品,即使這些物品沒有用處。大約 70% 的兒童會收集自己喜歡的物品,例如硬幣、娃娃或棒球卡;許多成年人也這樣做。人們通常將財產視為自身的延伸,並因此對它們產生依戀。

然而,在極少數情況下,收集和保留物品的習慣會達到不健康的極端程度,最終發展成囤積障礙,這是一種鮮為人知的疾病。許多外行人認為,有臨床囤積癖的人太懶惰,不願意丟棄他們的垃圾,或者他們喜歡與垃圾一起生活。這兩種假設似乎都不正確。此外,大多數專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極端囤積是強迫症 (OCD) 的一種變體,儘管最近的大多數研究表明情況並非如此。相反,這種疾病可能源於一種基本上具有適應性的傾向的誇大版本,即積累對我們重要的材料。

獨特的病理學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尼古拉·果戈理 1842 年的小說《死魂靈》中,塑造了一個名叫普柳什金的角色,他是一位地主,幾乎儲存了他找到的所有東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將囤積視為他所謂的“肛門性格”的症狀,據稱源於過於嚴厲的如廁訓練。(今天很少有心理學家認同這種觀點。)然而,在 1990 年代初期和中期,囤積越來越被認為是嚴重的臨床問題。心理學家蘭迪·O·弗羅斯特 (Randy O. Frost)(史密斯學院)於 1993 年提出的病理性囤積的系統研究標準,以及一系列電視紀錄片和真人秀節目,如《囤積者》、《清潔之家》和《囤積:活埋》,提高了人們對這種疾病的認識。

直到最近,大多數精神衛生專業人員仍將病理性囤積視為強迫症的一種亞型。囤積被認為是一種強迫行為——一種旨在消除焦慮的重複性、儀式化的行為,例如反覆檢查爐子以確保其已關閉。然而,根據倫敦國王學院心理學家大衛·馬泰克斯-科爾斯 (David Mataix-Cols) 在 2010 年的一項回顧,80% 或更多的極端囤積者不符合強迫症的標準。例如,許多人沒有經歷在強迫症中廣泛存在的強迫觀念——反覆或侵入性的想法、意象或衝動。此外,與強迫症患者相比,囤積者往往更貧窮、年齡更大、更容易患情緒和焦慮症;他們也不如強迫症患者那樣意識到自己患有疾病。

為了認識到這些差異,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診斷手冊第五版(DSM-5)於今年五月首次將病理性囤積列為一種獨立的疾病。根據該書,“囤積障礙”的特徵是極度且持久地難以與財物分離,即使這些財物沒有任何實際價值。患者有強烈的保留物品的衝動,或者對扔掉物品感到非常不安。他們的家或工作場所堆滿了雜物,以至於空間無法使用——而且他們的問題嚴重損害了他們的日常功能或引起痛苦。在診斷囤積障礙之前,臨床醫生必須排除可能導致囤積的醫療狀況。例如,在 1998 年的一項研究中,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科醫生黃仁平 (Jen-Ping Hwang) 及其同事發現,23% 的痴呆症患者表現出臨床上顯著的囤積行為。

囤積障礙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似乎在 2% 到 5% 之間,這使其比精神分裂症更為普遍。男性和女性患病人數大致相等。人們最常囤積書籍、雜誌、報紙和衣服;在某些情況下,他們會積累大量從未從包裝中取出的襯衫、褲子和連衣裙。在極少數情況下,個人會囤積動物。在 2010 年的一個案例中,當局在懷俄明州鮑威爾市的一所房屋中發現了 150 多隻貓。弗羅斯特及其同事在 2011 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與其他囤積者相比,動物囤積者往往在心理上受損更嚴重,並且生活在更骯髒的環境中。

致命的“生意”

囤積可能是一項嚴重甚至致命的“生意”。雜物可能會達到如此程度,以至於居住空間基本上變得無法居住,患者可能需要建造狹窄的隧道或“山羊小徑”才能從一個地點到達另一個地點。在 2008 年的一項研究中,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生活研究所的心理學家大衛·託林 (David Tolin) 及其同事報告稱,2% 的囤積者因家中混亂而被驅逐。在 2009 年的一項調查中,澳大利亞墨爾本伍斯特理工學院專案中心的心理學學生格雷戈裡·盧奇尼 (Gregory Lucini) 及其同事揭示,囤積是導致房屋火災中 24% 的可預防死亡的原因。在其他案例中,囤積者被他們的雜物窒息而死;今年四月,一位 68 歲的新澤西州婦女被發現死在成堆的腐爛垃圾、衣服、手提包和其他財物下。

沒有人確切知道為什麼囤積者會囤積。然而,瞭解病情的一個線索是,他們經常報告對物品有強烈的依戀;有些人可能會賦予物品類似人類的品質,例如情感,同時又認識到這樣做是不理性的。在其他情況下,囤積者堅持保留舊物品,例如衣服,“以防萬一”。囤積在家族中遺傳;在弗羅斯特和心理學學生蕾切爾·C·格羅斯 (Rachel C. Gross)(現為美國大學教授)在 1993 年進行的一項研究中,85% 的病理性囤積者表示,他們的一位或多位一級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是“收集癖者”;這一比例大大超過了非囤積者。在倫敦國王學院心理學家亞歷山德拉·C·耶爾沃利諾 (Alessandra C. Iervolino) 及其合作者在 2009 年對 5,000 多對雙胞胎進行的一項研究中,他們發現這種家族模式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他們估計嚴重囤積的遺傳率為 50%。

囤積可能具有進化起源。莫爾豪斯學院的心理學家詹妮弗·G·安德魯斯-麥克萊蒙特 (Jennifer G. Andrews-McClymont) 及其同事在 2013 年的一篇綜述中指出,這種行為存在於許多物種中,包括蜜蜂、烏鴉、齧齒動物和猴子。這一觀察結果引發了一種可能性,即這種情況反映了一種自然選擇的衝動,即為資源匱乏時期儲備資源。

囤積者的幫助

囤積障礙很難治療,但根據託林及其同事在 2007 年的一篇文獻綜述,某些型別的認知行為療法可以減輕其嚴重程度。治療的重點是改變關於物品價值的非理性信念,並提供有監督的組織和丟棄物品的實踐。然而,這種干預並非萬能藥,因為許多囤積障礙患者沒有完成他們的“家庭作業”,這通常涉及重新整理和扔掉雜物。

針對囤積者的有限治療方案部分反映了我們對這種嚴重疾病的相對較差的理解。然而,隨著 DSM-5 正式承認囤積障礙,對病理性囤積原因的研究可能會增加,隨之而來的還有更有效療法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