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 試驗:嘗試治癒世界上最小的患者

新的全球臨床試驗旨在複製神秘的“密西西比嬰兒”的成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當一名患有 HIV 的嬰兒據報道“治癒”了這種疾病時,這似乎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研究人員在 2013 年 3 月詳細介紹了這一成功,並在後來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這燃起了其他嬰兒可以從該嬰兒接受的相同積極藥物治療方案中獲益的希望。透過一系列罕見的巧合,所謂的“密西西比嬰兒”在出生後 30 小時開始接受標準 HIV 治療,但當孩子 18 個月大時,強效藥物雞尾酒療法突然停止。令人驚訝的是,即使在治療停止後,孩子的血漿仍然沒有顯示出病毒的跡象。這個嬰兒現在已經三歲多了,似乎仍然沒有疾病。但是,這個孩子究竟是如何戰勝引起艾滋病的病毒仍然是一個謎。
 
這就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介入的地方。本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預計將啟動一項全球研究,試圖複製密西西比嬰兒的結果。研究人員計劃招募 54 名 HIV 陽性嬰兒,並用標準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他們,治療在出生後 48 小時內開始。該團隊計劃在美國的 17 家醫院和診所以及包括海地、印度、馬拉維、南非和泰國在內的其他 11 個國家/地區招募 HIV 陽性嬰兒。
 
在接受長時間的積極藥物療程(可能是生命的頭兩年)後,如果研究人員在孩子的血液中找不到任何病毒,他們將停止治療。然後將仔細監測這些嬰兒,以觀察病毒是否會捲土重來。“任何入組的兒童都有可能被隨訪五年,”臨床試驗的主要研究人員之一、西北大學範伯格醫學院兒科和傳染病學教授艾倫·古爾德·查德威克說。如果感染復發,孩子的藥物治療將恢復。
 
“據我們所知,密西西比嬰兒體內沒有病毒,所以我們認為這個嬰兒被治癒了。現在你有一個治癒的病例,但 n 等於 1。這令人鼓舞,但在醫學上,你必須超越這一點,”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執行主任安東尼·福奇說。
 
控制 HIV 可能會變成一場終生的微生物捉迷藏高風險遊戲。標準的抗艾滋病藥物可能成功地抑制 HIV,但它們並不能將其從體內消除。病毒潛伏在長壽命、靜止的記憶 CD4+ T 細胞的儲存庫中。即使患者服藥多年,這些細胞儲存庫也可以抵抗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如果醫生可以在這些儲存庫形成之前阻止感染——透過早期、積極的治療——那麼藥物也許可以完全清除感染。
 
迄今為止,研究人員仍然不確定密西西比嬰兒和其他 HIV 陽性嬰兒出生時是否沒有這種病毒儲存庫——這意味著早期治療可以阻止其形成——或者,也許,受感染的嬰兒的病毒儲存庫在某種程度上比成人更容易被消除或根除。這項臨床試驗有望為這個問題提供一些初步答案。“這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研究,”福奇說。“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你可以真正治癒嬰兒。”
 
入組的嬰兒將接受三種藥物的治療方案,在出生後幾周將增加第四種藥物。一旦治療幫助孩子將病毒水平降低至少三個月,嬰兒將只接受三種藥物,直到醫生完全停止治療。機構審查委員會還必須批准每個研究地點的試驗。但是,即使採用積極的藥物療程方案,福奇也表示,“治療的益處遠遠超過毒性的風險”,並指出嬰兒在一歲或兩歲以下時已經接受治療的情況。
 
這項研究還旨在包括兩個獨立的組:像密西西比嬰兒一樣,將用配方奶餵養的嬰兒;以及從也在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母親那裡進行母乳餵養的嬰兒。在許多情況下,嬰兒依靠母乳獲取蛋白質,尤其是在可能沒有可靠的安全用水和價格合理的配方奶粉供應的情況下。研究人員以這種方式設計他們的研究是為了反映這一現實。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為這項研究撥款 520 萬美元。
 
全球抗擊 HIV 努力中最光明的亮點之一是減少母嬰傳播。如果 HIV 陽性母親在懷孕期間接受標準的強效藥物雞尾酒療法,嬰兒出生時沒有疾病的機率超過 99%;據報道,超過一半的 HIV 陽性母親接受了這種治療。然而,太頻繁了 準媽媽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疾病狀況,或者由於各種原因,無法獲得產前護理或 HIV 藥物。在美國,大多數 HIV 陽性母親在懷孕期間接受抗艾滋病藥物治療,2011 年估計有 127 名嬰兒出生時患有這種疾病。這項臨床試驗的成功可能會導致醫生通常治療嬰兒 HIV 的方式發生重大變革,並減少患有這種疾病的兒童人數。
 
即使 HIV 陽性母親在懷孕期間沒有接受治療,她的孩子仍然可能出生時沒有疾病。母嬰傳播率從 15% 到 45% 不等,因此研究人員將不得不招募許多嬰兒參與他們的研究,然後才能確認 HIV 感染。
 
33 年前的本月,一份簡短的報告將引起艾滋病的病毒推向了公眾意識。第一次提及是在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每週通訊中。它詳細介紹了一種罕見的寄生蟲肺部感染,發生在“五名年輕男子,均為活躍的同性戀者”中。從那時起,HIV 已經在全球感染了近 7500 萬人,並導致 3600 萬人死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