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75年
居住在埃及沙漠中的僧侶們確定了削弱他們虔誠信仰的八種想法。羅馬僧侶龐圖斯的埃瓦格里烏斯的著作《對話》指導僧侶們如何對抗暴食、色慾、貪財、悲傷、憤怒、倦怠、虛榮和驕傲。
五世紀早期
埃瓦格里烏斯的學生約翰·卡西安提出,罪惡是按順序關聯的。例如,他認為色慾來自暴食,而貪婪來自色慾。
五世紀晚期
牧師兼歷史學家馬西利亞的根納迪烏斯將埃瓦格里烏斯的作品翻譯成拉丁文。他認為魔鬼和人性都會引誘我們走向誘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590
教皇格雷戈裡一世修訂了列表,建立了我們今天所知的列表:驕傲、憤怒、嫉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慾。他認為驕傲是所有罪惡的根源。
1215
在教會會議規定所有基督徒必須至少每年懺悔一次之後,詳細描述七宗罪的文字大量湧現。
1265–1274
托馬斯·阿奎那撰寫了《神學大全》,其中他更精確地將色慾定義為通姦、強姦、誘姦、獸姦、雞姦或無生殖目的的性行為。
14世紀早期
富裕中產階級的崛起導致一些神學家譴責貪婪為頭號罪惡。
約公元1308–1321年
但丁·阿利吉耶裡創作了《神曲》,其中深入探討了煉獄中對每一種罪惡的懲罰。例如,驕傲的人因不得不搬運沉重的石頭而變得謙卑。
1500
耶羅尼米斯·博斯繪製了《七宗罪》和《最後四件事》。在一系列日常場景中,博斯將貴族描繪成驕傲和色慾,商人描繪成嫉妒、貪婪和懶惰,窮人描繪成憤怒和暴食。
1556–1558
老彼得·勃魯蓋爾的版畫使用卡通人物和超現實的風景來描繪罪惡。
1812
格林兄弟出版了他們著名的童話故事書,確立了嫉妒是繼母的常見特徵。
1892
查爾斯·艾倫·吉爾伯特繪製了他著名的視覺雙關畫《一切皆虛空》,這是一幅女人在鏡子裡欣賞自己的畫像,從遠處看,像一個骷髏頭。
1933
喬治·巴蘭欽的芭蕾舞劇《七宗罪》首次演出。每一幕都發生在不同的城市:洛杉磯的憤怒,波士頓的色慾,舊金山的嫉妒,等等。
1950年代
懶惰的勝利:電視遙控器進入批次生產。早期的型號之一是真力時無線電公司的“懶骨頭”。
1964
在羅爾德·達爾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貪吃的奧古斯塔斯·格盧普、貪婪的維魯卡·索爾特和憤怒的邁克·蒂維對威利·旺卡的工廠進行了一次命運攸關的參觀。
1987
電影《華爾街》剖析了公司襲擊和內幕交易背後的貪婪。
1989
首次發表了關於基督徒如何排列罪惡等級的實證研究之一。這個教區居民樣本認為“拒絕人生的憂鬱”是最嚴重的罪,其次是色慾和憤怒。
1993
澳大利亞藝術家蘇珊·多蘿西婭·懷特提出,今天的致命罪與最初的罪相反。冷漠取代了憤怒,工作狂取代了懶惰,揮霍比貪婪更為普遍。
1995
電影《七宗罪》上映。在影片中,一名連環殺手以“罪人”為目標,每一次“懲罰”都旨在與“罪行”相符。
1995
荷馬·辛普森宣稱懶惰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不喜歡你的工作,你不會罷工。你只是每天上班,然後敷衍了事地完成它。這就是美國方式。”
1997
國際競技飲食聯合會誕生,確立了暴食作為一項運動的地位。
1998
認知行為療法被證明對憤怒管理有效,它強調重塑思想和行為改變。
2002
驕傲發生了惡性轉變:FDA批准了肉毒桿菌毒素,以改善額頭紋的外觀。
2008
主教吉安弗蘭科·吉羅蒂宣佈,天主教會增加了七項新罪:汙染、基因工程、不義之財、 drug abuse、墮胎、戀童癖和 perpetration of social injustice。
2009
義大利牧師兼耶穌會學者羅伯託·布薩統計了他收到的懺悔。他得出結論,男人的頭號罪是色慾,而女人的頭號罪是驕傲。
2011
首個懺悔iPhone應用程式被開發出來。它可以幫助使用者理清他們的罪行,幷包括“良心定製檢查”和“從七種不同的悔罪行為中選擇”的能力。
2012
驕傲和嫉妒煥然一新。美國美容整形外科學會報告稱,自1997年以來,美容手術的數量增加了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