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2023 年 10 月

地球如同動物園;曬傷的眼睛

Polarized image of the sun's corona.

1973 年,太陽日冕: “日冕的偏振由計算機合成。哈佛大學天文臺的唐納德·H·門澤爾和威廉姆斯學院的傑伊·M·帕薩喬夫於 1970 年 3 月 7 日在墨西哥米亞瓦特蘭的日全食期間,透過偏振濾光片拍攝了日冕。色調對應於偏振方向,飽和度對應於偏振程度。” 鳴謝: 大眾科學,第 229 卷,第 4 期;1973 年 10 月

1973

金星上的隕石坑

“金星表面佈滿隕石坑。這一事實來自對短波無線電波從固體表面反射並由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計算機進行分析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靠近赤道的一個 910 英里寬的區域內,有十幾個大型隕石坑,直徑從 21 英里到 100 英里不等。可能存在較小的隕石坑,但未被分辨出來。所有隕石坑都很淺,這為了解金星的歷史提供了線索。它們可能是行星在大氣層形成之前隕石撞擊的結果。也可能是後來被內部的熔岩或表面的侵蝕所填滿。”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地球:外星動物園還是培養皿?

“人類並非宇宙中最先進的生物之一的可能性很高。可能存在比我們領先數百萬年的文明。“他們”如果存在於那裡,為什麼我們沒有收到他們的訊息?約翰·A·鮑爾在伊卡洛斯:國際太陽系研究雜誌中提出,外星文明可以與我們交流,但他們選擇不這樣做。“偶爾,”他觀察到,“我們會留出荒野地區、野生動物保護區或動物園,讓其他物種在其中自然發展。” 他推測,外星物種可能認為人類是一種應該被隔離和純粹地儲存的生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供他們觀察。“他們已經把我們居住的區域劃為動物園。” F.H.C. 克里克和 L. E. 奧格爾也在伊卡洛斯雜誌上撰文,提出了另一種理論: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另一個文明有意在此處放置微生物的“感染”。這樣的文明可能不會將地球視為動物園,而是培養皿。”

1923

曬傷的眼睛

“電影製片廠中使用的大型弧光燈,就像太陽一樣,發出紫外線和可見光。手和臉很快就會習慣這一點,並且對進一步的灼傷免疫。但是眼球對灼傷非常敏感,並且不會獲得免疫力。灼傷是一種結膜炎。它是可以治癒的,但在治療期間,患者不得進一步暴露,並且眼睛會因受折磨而變得虛弱。這種疾病在電影演員中非常普遍,以至於為此創造了一個名字“克萊格眼”[以克萊格燈,一種碳弧燈命名]。看來解決方案在於一種薄膜,這種薄膜在柔和的光線下也能像目前的薄膜在強光下一樣有效和快速地工作。”

27 小時橫跨海岸

“陸軍航空兵中尉約翰·A·麥克雷迪和奧克利·G·凱利從長島的羅斯福機場出發,經過 26 小時 50 分鐘的直飛,到達聖地亞哥的羅克韋爾機場。據飛行員稱,平均速度為每小時 93.5 英里。在初始階段,飛機嚴重超載[燃料],只能保持 1,500 英尺的高度。從印第安納波利斯到新墨西哥州的相簿姆卡里,他們[在黑暗中]僅靠指南針飛行。十萬人在聖地亞哥歡迎飛行員。飛行員身體狀況良好地降落,儘管兩人在整個旅程中都沒有睡覺。他們表示,他們會歡迎標明城鎮和其他地標的標誌,尤其是在夜間。”

1873

管道輸油

“在賓夕法尼亞州的產油區,透過管道輸送石油的做法已經實行了好幾年。該專案是否可以大規模實施仍有待確定。隨著在賓夕法尼亞州巴特勒縣的發現,透過鐵管將石油從泰特斯維爾經過阿勒格尼山脈輸送到費城(距離 260 英里)的想法現在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有人提議鋪設一條六英寸的鑄鐵管道,呈直線,在某處將位於海平面以上 3,000 英尺。大約每二十四小時可以輸送 23,000 桶石油,每桶 10 美分。”

永動機出售

“J.W.S. 寫信說他有一臺可以執行的永動機,他將以 2,000,000 美元的價格出售,但如果他必須把它帶到華盛頓,他將要價 5,000,000 美元。我們擔心,當前的金融危機將阻止我們的通訊員收到他提到的任何一筆款項。”

馬克·費斯切蒂大眾科學擔任高階編輯已有 17 年,報道了可持續發展問題,包括氣候、天氣、環境、能源、食物、水、生物多樣性、人口等等。他負責委派和編輯記者和科學家撰寫專題文章、評論和新聞,並以這些形式進行寫作。他編輯雜誌的“歷史”部門,回顧各個時期的科學進步。他是兩本衍生雜誌的創始執行編輯:《大眾科學·思維》和《大眾科學·地球 3.0》。他 2001 年為該雜誌撰寫的自由撰稿文章“淹沒新奧爾良” 預測了卡特里娜颶風等風暴將給這座城市帶來的廣泛災難。他的影片 人死後身體會發生什麼? 在 YouTube 上的觀看次數超過 1200 萬次。費斯切蒂曾為《紐約時報》、《體育畫報》、《史密森尼》、《技術評論》、《快公司》和許多其他媒體撰寫自由撰稿文章。他與全球資訊網的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合著了《編織網路》一書,該書講述了網路是如何建立的真實故事。他還與微生物學家埃莉諾·列維合著了《新型殺手疾病》。費斯切蒂曾任IEEE Spectrum MagazineFamily Business Magazine的執行編輯。他擁有物理學學位,曾兩次擔任路易斯安那州百年學院的公民文化阿塔維研究員,該學院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2021 年,他獲得了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的羅伯特·C·考恩科學新聞持續成就獎,該獎項旨在表彰其在地球和空間科學領域的傑出報道職業生涯。他曾出現在 NBC 的“與媒體見面”、CNN、歷史頻道、NPR 新聞和許多新聞廣播電臺中。在 X(前身為 Twitter)上關注費斯切蒂 @markfischetti

更多作者:馬克·費斯切蒂
大眾科學雜誌第 329 卷第 3 期本文最初以標題 “50 年、100 年和 150 年” 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 329 卷第 3 期(),第 68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1023-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