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州起訴 Meta,指控 Facebook 和 Instagram 危害青少年,原因在此

研究人員已證實社交媒體可能危害青少年

Meta (formerly Facebook) corporate headquarters sign aerial.

2022年11月9日,在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拍攝的 Meta(前身為 Facebook)公司總部。

以下文章經 The Conversation(一家報道最新研究的線上出版物)許可轉載。

2023年10月24日,美國 41 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對 Meta 提起訴訟,指控該公司故意設計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功能,以危害青少年和年輕使用者。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以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Meta 官員在 2020 年 3 月的內部研究中顯示,Instagram——青少年在 TikTok 之後最常使用的社交媒體平臺——對少女的身體形象和幸福感有害。但根據 2021 年 9 月 14 日的《華爾街日報》報道,該公司掩蓋了這些發現,以繼續照常營業。該報道基於 Facebook 舉報人弗朗西斯·豪根提供的檔案。

Meta 不顧已記錄在案的危害而追求利潤的記錄,引發了人們將其與大型菸草公司相提並論,後者早在 20 世紀 50 年代就知道其產品具有致癌性,但在 21 世紀仍然公開否認這一點。我們這些研究青少年社交媒體使用情況的人,不需要一份被壓制的內部研究報告就知道 Instagram 會危害青少年。大量同行評審的研究論文也表明了同樣的情況

瞭解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非常重要,因為幾乎所有青少年每天都上網。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77% 的青少年表示他們每天使用社交媒體

青少年比除 TikTok 之外的任何其他社交媒體網站都更可能登入 Instagram。它已成為青少年生活中無處不在的一部分。然而,研究一致表明,青少年使用 Instagram 的頻率越高,他們的整體幸福感、自尊心、生活滿意度、情緒和身體形象就越差。一項研究發現,大學生在任何一天使用 Instagram 的時間越長,他們當天的情緒和生活滿意度就越差

不健康的比較

但 Instagram 存在問題不僅僅是因為它很受歡迎。Instagram 有兩個關鍵功能似乎使其特別危險。首先,它允許使用者關注名人和平等身份的人,他們都可能呈現經過修飾、濾鏡處理的不真實的身體照片,以及對完美生活的高度策劃的印象。

雖然所有社交媒體都允許使用者有選擇地展示給世界看什麼,但 Instagram 以其照片編輯和濾鏡功能而聞名。此外,該平臺在名人、模特和網紅中很受歡迎。Facebook 已被降級為不酷的足球媽媽和祖父母。對於青少年來說,這種名人和真實生活中經過修飾的同齡人的無縫結合,為向上社交比較,或將自己與在某些方面“更好”的人進行比較,提供了一個成熟的環境。

一般來說,人們會向他人尋求瞭解如何融入並評判自己的生活。青少年尤其容易受到這些社會比較的影響。幾乎每個人都能記得在高中時擔心融入群體。Instagram 加劇了這種擔憂。將自己與看起來很棒的超模(儘管經過濾鏡處理)進行比較已經夠難的了;當經過濾鏡處理的比較物件是隔壁的娜塔莉時,情況可能會更糟。

將自己與他人進行負面比較會導致人們嫉妒他人看似更好的生活和身體。最近,研究人員甚至試圖透過提醒 Instagram 使用者帖子是不真實的來對抗這種影響。

但這並沒有奏效。負面比較幾乎無法阻止,仍然會導致嫉妒和自尊心降低。即使在參與者知道他們在 Instagram 上看到的照片經過修飾和重塑的研究中,少女在觀看後仍然對自己的身體感覺更糟。對於傾向於進行大量社會比較的女孩來說,這些影響甚至更糟。

物化和身體形象

Instagram 對青少年來說也很危險,因為它強調身體照片,導致使用者專注於自己的身體在別人眼中的樣子。我和同事們的研究表明,對於少女——以及越來越多的少男——將自己的身體視為照片的物件會增加對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的擔憂,並導致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羞恥。僅僅是拍一張自拍照以便稍後釋出,就會讓他們對自己在他人的眼中的樣子感覺更糟。

成為別人觀看的物件,並不能幫助“自拍一代”感到自信和肯定自己——它可能會產生完全相反的效果。這些並非無關緊要的健康問題,因為青少年時期的身體不滿是日後飲食失調症狀的強大且持續的預測指標

Meta 內部已經承認了研究人員多年來一直在記錄的事情:Instagram 可能對青少年有害。家長可以幫助他們,反覆與青少年談論外表和現實之間的差異,鼓勵青少年與同齡人面對面互動,並以積極的方式使用他們的身體,而不是專注於自拍。

最大的問題將是 Meta 如何處理這些有害的結果。歷史和法院對大型菸草公司鴕鳥心態的做法一直不太寬容。

本文最初發表於 The Conversation。閱讀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