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圈”對“戴綠帽”的誤解

在網路論壇中,“cuck”(戴綠帽)一詞已成為“傻瓜”和“失敗者”的同義詞。但這種用法扭曲了它的歷史和含義,製造了一種毫無根據的道德恐慌,既傷害了女性,也損害了科學

Small adult bird feeding large juvenile bird on branch

斑姬鶲餵食幼杜鵑。

A. Hartl/blickwinkel/Alamy Stock Photo

“男子圈”這個充滿憤怒年輕男性的網路世界中,那些“覺醒”的人(借用電影《駭客帝國》中的說法)據稱已經意識到了關於性別和性政治的真相。其核心是這樣一種觀念,即男性實際上並沒有系統性的特權;相反,他們受制於女性的反覆無常,除非他們主張自己的支配地位,否則女性會利用他們。在他們的世界觀中,“cuck”(戴綠帽)是受過度女權主義力量剝奪權利的受害者。

對於進化生物學家來說,“cuckoldry”(戴綠帽)一詞最初是用來描述杜鵑鳥的,它們將卵產在其他物種的巢中,讓自己的後代在不知不覺中由養父母撫養長大。在人類中,它被更廣泛地用於描述不忠妻子的丈夫:這樣的丈夫被認為是“被戴了綠帽”。然而,最近,“男子圈”和另類右翼都採用了“cuck”(戴綠帽)這個詞,將其作為軟弱、絕望和愚蠢的更普遍的同義詞。

這種措辭的復興——以前在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文學中很流行——是受到進化心理學研究的推動,事實證明,進化心理學已成為最陰險地解讀女性行為的靈感寶庫。進化心理學家通常強調“戴綠帽”的兩個核心特徵:男性被女性欺騙,讓他們撫養非親生子女,以及他們為這些孩子提供的照顧是“浪費”的努力。這兩個特徵都在“男子圈”內引起共鳴,因為它們將女性描繪成不道德、濫交和不可信任的,並暗示男性是女性狡猾的受害者。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更仔細地審視科學,就會發現“戴綠帽”的情況更為複雜,它既有可能促進男性的觀點和利益,也有可能促進女性的觀點和利益。對“戴綠帽”的跨文化研究表明,男性不一定是被欺騙;當“戴綠帽”符合他們的利益時,他們也可能提倡它。“男子圈”將“戴綠帽者”描繪成被狡猾的女性欺騙的倒黴的傻瓜,這種描述助長了厭女言論,並使男性免於為其言行負責。但人類學家已經表明,父權和父親身份是可塑的概念,女性男性都曾利用它們來為自己謀利。

在關於“戴綠帽”的網路論壇中,最流行的借用理論之一是女性奉行雙重擇偶策略——尋找長期伴侶,他們將是可靠的丈夫和供養者(在“男子圈”的行話中是“貝塔男”),同時秘密地尋找“阿爾法男”,即擁有“更好”基因的婚外伴侶來生育孩子。問題是,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女性實際上會採取雙重擇偶策略。雖然一些研究表明,女性在排卵期對婚外性行為更感興趣,但許多其他研究並非如此,而且沒有研究表明這些偏好與婚外生育有關。即使在進化心理學內部,雙重擇偶理論現在也基本上被否定了。

人類學揭示了對“戴綠帽”的其他解釋,這些解釋並不一定需要欺騙。在一些社會中,女性維持多個伴侶關係,以此作為確保自己在面臨不確定性時擁有可靠資源的一種方式。在許多情況下,社會規範和信仰(由男性和女性共同構建)被構建出來以支援這種制度。許多南美洲土著文化持有的“部分父權”的民間觀念認為,任何在女性懷孕前後與她發生性關係的男性都有權聲稱自己是孩子的生物學父親,並被期望幫助供養該女性及其子女。擁有不止一位“父親”的兒童比只有一位父親的兒童更有可能存活下來。該制度對婦女和兒童有利,但也據信對男性有利,因為它改善了他們獲得婚外伴侶的機會,並可以加強男性聯盟。在我自己與奈米比亞辛巴族牧民(男女都有多個伴侶是很常見的)合作的研究中,男性從小就被他們的父親教導,他們應該抑制對妻子情人的嫉妒,並且應該平等對待孩子,無論其親生父親是誰。

縱觀歷史和文化,男性都利用妻子的婚外情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從古希臘到中世紀歐洲,不育的男性會為妻子招募情人,以便延續自己的血脈。在其他情況下,男性會建議妻子與可以充當盟友或他們想要討好的人發生婚外情。這種情況通常透過正式的“借妻”來實現。在幾乎所有情況下,丈夫都被認為是透過這些關係出生的任何孩子的合法父親,而男性的利益也透過這些安排得到維護。

至少在人類領域,將“戴綠帽”僅僅等同於欺騙,將“戴綠帽者”視為軟弱和愚蠢是不準確的。這並不是要否定婚外情通常是秘密進行的,或者它們可能會造成傷害。相反,這種變化應該提醒我們,聲稱人類具有普遍的“自然”傾向是危險的,正如“男子圈”中對“戴綠帽”的描述經常出現的情況那樣。我們不僅應該理解行為發生的原因,還應該理解行為如何變化。除了提供更準確的人類行為圖景外,更多地關注變化還可以作為對抗知識被惡意利用的解藥,而這種惡意利用助長了網際網路偽科學的線上陰暗面。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