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敏感兒童茁壯成長

最容易受到生活挫折的孩子們擁有一個秘密優勢:在正確的支援下,他們比適應力更強的同齡人表現更出色

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阿基琉斯的故事,這位希臘勇士的母親試圖透過將他浸入冥河的魔法水中來保護他免於早逝。儘管她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她在將他倒立浸入河中時,還是漏掉了浸泡住抓住的一個腳後跟。而且,正如命運安排的那樣,一支射中這個唯一弱點的毒箭導致了阿基琉斯的死亡。大多數說法認為,他當時仍然非常年輕。

這個神話反映了我們傾向於思考脆弱性的方式——將其視為一種固定的缺陷,幾乎註定要在戰鬥或其他型別的壓力下產生不良後果。但是,想象一下,如果我們能為這場悲劇寫一個另類的結局。想象一下,阿基琉斯從未參戰,他著名的腳後跟最終成為力量的源泉。例如,考慮一個這樣的故事版本,其中他裸露的腳後跟使他在溫暖的陽光下成為一名超級快的跑步者。這樣的改寫反映了我們開始瞭解的所謂環境敏感型兒童——在面對許多種逆境時被認為是脆弱的——如何在更有利的環境下表現出色。

事實是,大多數孩子,即使是社會上最不幸的一些孩子,也對生活的不幸表現出非凡的心理韌性。瑞典民間傳說將他們描述為“蒲公英兒童”,能夠在最貧瘠的土壤中紮根和生存。但是,另一些孩子——環境敏感型的孩子——特別容易受到苦難的不良影響。無數研究表明,當這些孩子在貧困中長大,在問題家庭中長大,或者受到虐待、歧視或忽視時,與其他人相比,他們患上各種精神健康和行為問題的風險要高得多。因此,許多學者將他們稱為“蘭花兒童”,在惡劣的條件下容易枯萎。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援一些相當出乎意料的事情:使這些蘭花兒童如此容易受到負面環境影響的因素——據我們所知,是不同行為和生物學特徵的混合——也使他們最有可能從額外的支援和養育中獲益。在一點溫室呵護下,他們茁壯成長——甚至比他們不太敏感的同齡人表現更出色。與此同時,在蒲公英中培養韌性的屬性,使他們不易屈服於挫折,似乎也使他們對各種型別的豐富不太敏感。

這種對好壞環境的不同易感性,正如我所指出的那樣,給父母、政策制定者、教師和有關公民提出了棘手的問題。我們是否應該設法識別出最易受影響的兒童,並在投入我們的注意力和稀缺的干預和服務資金時,不成比例地針對他們?這是促進福祉和預防未來困難的最佳方法嗎?我認為答案可能是肯定的。首先,我們需要能夠將這些稀有的花朵與更具韌性的大多數區分開來。這並非易事。沒有一個特徵可以定義他們,但我們確實知道,許多人似乎在生命之初就是難帶的嬰兒,而且我們越來越能夠使用一系列遺傳標記來識別他們。

更好也更糟

有些孩子就是更難養育:在嬰兒時期,他們經常哭鬧,難以入睡,並且容易因新情況而感到不安。數十年的研究表明,如果這些易怒的嬰兒面臨早期的掙扎——可能是嚴厲的管教或冷漠的養育方式——他們比其他嬰兒更有可能在長大後成為具有攻擊性、抑鬱、焦慮或不聽話的兒童和青少年。鮮為人知的是硬幣的另一面:當這些具有挑戰性的孩子在支援性甚至中性的條件下長大時,他們可以在社交和情感上蓬勃發展。因此,根據他們成長歲月中的總體基調,他們最終會處於最頂端或最底端。

這種“更好更糟”的模式正在越來越多的調查中湧現。2009年,當時我的研究生,現在在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的邁克爾·普盧斯和我首次發現它,當時我們分析了由尤尼斯·肯尼迪·施萊弗國家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所 (NICHD) 發起的早期兒童保育和青年發展研究的資料。1991年至2007年間,這個大型研究專案跟蹤了美國10個城市約1,300名兒童從出生到15歲的成長過程。在我們的評估中,我們重點關注了其中968名兒童,研究人員收集了關於這些兒童從出生到五歲的豐富資料。當孩子們還是嬰兒時,他們測試了他們的氣質。當他們還是幼兒時,他們記錄了他們在家庭、日託和幼兒園所受到的照顧有多麼敏感和刺激。後來,當這些孩子開始上小學時,他們請老師評估他們的行為。

我們的結果揭示了一些有趣的事情。與許多人可能期望的相反,根據老師的說法,那些接受過最佳早期照顧的五歲兒童並不總是最終成為表現最好的兒童,這些老師對孩子們的背景一無所知。相反,正如普盧斯和我所預料的那樣,只有氣質暴躁的嬰兒,在得到良好照顧時,才能可靠地成長為模範幼兒園學生。當這些更易怒的嬰兒受到不良照顧時,他們通常會成為班級中最具攻擊性和不聽話的孩子。

幾年後,馬里蘭大學的心理學家朱迪·卡西迪和她的同事們發現了類似的情況。他們對容易感到痛苦的新生兒進行了更嚴格的實驗測試,以研究育兒的影響。該團隊隨機將220名貧困母親分配到安全圈干預計劃或對照組。干預教會了熟練的育兒技巧,以促進安全的母嬰依戀,而對照組的課程則側重於新手父母的常見問題,例如睡眠和餵養。參加干預的母親確實成為了更熟練的照顧者。但是,只有當研究人員在培訓前將她們的嬰兒評為特別易怒時,她們更細心的育兒方式才會使孩子們更安全。對於不太挑剔的孩子來說,育兒能力的影響要小得多。

為什麼敏感、回應性的照顧會對氣質暴躁的兒童的發展產生如此大的影響——而對其他所有人產生的影響卻較小?我認為,難帶兒童的標誌性傾向——情緒消極、不靈活,有時更活躍——都表明他們擁有特別脆弱的神經系統,所有經歷,無論是好是壞,都會對他們產生真正的影響。這種敏感性可能部分透過身體的壓力反應發展而來。例如,研究表明,當孕婦遭受極端壓力時——可能是由於實際或威脅的暴力——這預示著她的嬰兒會有更大的消極性和生理反應。這些嬰兒哭得更多,更容易受到驚嚇。子宮內充滿了更高水平的壓力激素皮質醇,他們出生時就準備好對任何型別的危機做出更強烈的戰鬥或逃跑反應。

但是,還有其他機制在起作用,這些機制可能與身體如何處理壓力無關。有些孩子可能更密切地關注周圍環境,更深入地分析資訊,因此更容易受到資訊的影響。有些人可能具有更活躍的杏仁核,杏仁核是負責處理情緒的大腦結構;因此,他們可能會更敏銳地體驗到情感。由於血清素神經遞質系統的潛在差異,另一些人可能對懲罰更敏感,血清素神經遞質系統參與調節情緒。還有一些孩子可能也可能因為多巴胺神經遞質系統的工作方式的差異而對獎勵做出更強烈的反應。

脆弱性與可能性

這些差異中的許多都反映了孩子的 DNA,事實上,研究人員已將環境敏感性與多個基因聯絡起來,包括血清素轉運蛋白基因5-HTTLPR、多巴胺受體基因DRD4以及編碼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基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是一種有助於新神經元生長的蛋白質。個體基因的變異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受到成長經歷的影響。最近的表觀遺傳學研究甚至表明,基因是否因特定的環境暴露而被開啟或關閉,可能因人而異。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主要研究了被認為與精神疾病相關的基因變異,這些變異通常被視為帶來嚴重的終生風險。但較新的研究表明,這些基因型不僅僅是潛在的缺陷。它們似乎標示了更大和更小的可塑性,從而允許更廣泛的可能行為和發育結果。正如我們在改寫阿基琉斯命運時所做的那樣,這些所謂的脆弱性基因可以成為優勢。

考慮一下所謂的5-HTTLPR短等位基因,這是一種與抑鬱症相關的基因變異。2014 年,愛荷華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格拉齊娜·科坎斯卡和她的同事們發現,在積極的育兒方式下,攜帶者似乎最不可能屈服於未來的藥物濫用。該團隊監測了 100 個家庭中 2 歲至 10 歲兒童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然後詢問孩子們對吸毒的看法。在至少攜帶一個5-HTTLPR短複製且在憤怒測量(用於衡量氣質)中得分較高的 10 歲兒童中,如果他們受到良好的養育,則對毒品最反感。然而,與更好和更糟的模式一致的是,在更成問題的養育方式之後,他們最容易接受嘗試。對於僅攜帶5-HTTLPR長等位基因的孩子來說,他們的養育方式與他們對吸毒的看法之間沒有明顯的關聯。

佐治亞大學心理學家吉恩·H·布羅迪領導的 2011 年的一項研究也表明,攜帶5-HTTLPR短等位基因的青少年也表現出最大的良好行為能力。他和他的同事對佐治亞州 461 名非裔美國青少年進行了基因分型,並在他們 15 歲至 17 歲期間採訪了他們,瞭解他們對種族偏見的看法。同樣,在他們評估的所有人中,如果男孩們的生活中幾乎沒有經歷過歧視,那麼攜帶一個或兩個5-HTTLPR短版本的男孩(從父母一方或雙方遺傳)表現出的反社會行為和攻擊性最少。然而,如果男性攜帶者報告說感受到很多偏見,那麼他們的行為問題最多。(女孩為什麼沒有遵循這種模式仍不清楚。)

對於DRD4長形式的攜帶者也出現了類似的結果,DRD4長形式因其與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所謂聯絡而被認為是“風險等位基因”。2008 年,荷蘭萊頓大學的發育科學家瑪麗安·J·巴克曼斯-克拉嫩堡和她的同事招募了 157 名錶現出行為問題的幼兒——哭鬧、咬人、暴力發脾氣——並指導他們的母親使用更敏感的管教技巧,包括暫停和表揚良好行為。在擁有至少一個DRD4長等位基因複製的孩子中,干預措施顯著減少了攻擊性和不服從行為。當研究人員將注意力集中在從培訓中獲益最多的母親身上時,這一結果更加明顯。這些反應更靈敏的母親也是DRD4長等位基因的攜帶者嗎?這似乎是可能的,因為她們反應高度靈敏、攜帶長等位基因的孩子必須至少從一位父母那裡遺傳到它。

最近的一項研究也展示了DRD4長等位基因攜帶者在接受良好養育時的潛在優勢。在 2004 年至 2010 年間,布羅迪和佐治亞大學的同事心理學家史蒂文·R·H·比奇開展了一項名為“成人養成 (AIM)”的干預計劃,其中近 300 名農村非裔美國青少年及其家庭——其中一些是前面提到的5-HTTLPR研究的一部分——連續六週參加了每週一次的小組會議。父母學習如何提供情感支援和鼓勵負責任的決策,孩子們學習如何規劃未來。當布羅迪、比奇和他們的同事後來分析結果時,他們發現 AIM 在對抗DRD4長等位基因青少年的藥物濫用方面最為成功。在該計劃結束後約兩年,參加課程的攜帶長等位基因的孩子仍然是所有受試者中最不可能飲酒或吸食消遣性毒品的。

建立衡量標準

當然,我們永遠無法僅透過檢視一個或另一個“候選”基因來識別環境敏感型兒童。可能涉及的基因有很多,遠遠超出此處描述的少數幾個基因。因此,為了嘗試捕捉個體易感性程度的快照,科學家們越來越多地建立稱為多基因評分或指數的測量方法。這些遺傳衡量標準為兒童分配分數,這些分數反映了多種可塑性等位基因的存在與否。到目前為止,結果令人鼓舞。

在他們的 AIM 分析中,布羅迪和比奇建立了一個多基因可塑性指數,其中包括DRD4和另外兩個基因。他們發現,該計劃的好處——即藥物和酒精使用量的減少——對於在該指數中得分最高的人來說最大。與更好和更糟的思想一致的是,在對照組中得分相同但得分同樣高的孩子實際上喝的酒最多。我和我的同事設計了另一個基於五個基因的指數,以評估 NICHD 資助的“青少年健康附加研究”中的 1,586 名青少年,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青少年健康縱向研究。我們也發現,多基因評分越高,育兒方式就越能預測自制力,至少在男孩中是這樣。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艾普麗爾·S·馬薩里克和她的同事們於 2014 年發表的最新研究也使用了五個基因來衡量環境敏感性。在得分最高的人群中,成年後擁有最成功浪漫關係的人在青少年時期享受了最投入的父母;那些擁有最糟糕浪漫關係的人經歷了更敵對的照顧。

因此,讓我們想象一下,在不遠的將來,即使是更廣泛的指數也使我們能夠自信地挑選出環境敏感型兒童並分配相對分數。我們是否應該有選擇地給高於某個臨界值的兒童額外的養育和豐富,以確保他們充分發揮潛力?我們是否排除了不太可能獲得任何收益的孩子?我曾與許多朋友和同事討論過這個想法,我知道那些重視公平勝過效率的人反對根據氣質或基因構成區別對待兒童的觀點。

但是,許多現有倡議——例如,政府的“啟蒙計劃”專案,該專案於半個多世紀前啟動,旨在為來自低收入家庭的 3 歲和 4 歲兒童提供早期教育——充其量也只獲得了不溫不火的評價。倡導者傾向於誇大積極的發現,而批評者則強調消極的發現。如果這些昂貴的計劃特別針對對環境影響高度敏感的兒童亞群,可能會顯示出更持續的積極成果。如果我們能夠識別出這些孩子,我們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呢?畢竟,使用納稅人的錢為那些不會從中受益的孩子提供服務,有什麼合乎道德的呢?如果我們知道一種昂貴的藥物只會幫助某些人,特別是這樣做可能意味著未能為最有可能康復的人提供治療,我們是否會不加區分地分發這種藥物?

讓我明確地說,即使我們最終能夠準確地找出最敏感的孩子,這也不意味著放棄其他人。每個孩子都應該享有體面的生活質量,無論長期後果如何——或者根本沒有後果。此外,透過將干預措施限制在最有可能從中受益的人身上而節省下來的資金,應該用於探索針對所有人的不同且可能全新的激進計劃。畢竟,我們不知道那些似乎對我們目前的倡議無動於衷的孩子是否也會對不同的方法同樣無動於衷。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應該是省錢,而是更明智地利用我們的資源。

進一步閱讀

對養育經驗的不同易感性:兒童保育案例。 Michael Pluess 和 Jay Belsky 發表於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第 50 卷,第 4 期,第 396-404 頁;2009 年 4 月。

更好也更糟:基因和養育方式相互作用以預測未來浪漫關係中的行為。 April S. Masarik 等人發表於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第 28 卷,第 3 期,第 357-367 頁;2014 年 6 月。

從幼兒到小學早期兒童生物行為風險與養育環境之間的發展互動:預測青春期前的社會化結果。 Grazyna Kochanska 等人發表於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線上釋出於 2014 年 8 月 26 日。

差異易感性分析揭示了關於青少年對預防性干預措施的反應的“誰和如何”:第一代和第二代基因 × 干預假設的檢驗。 Gene H. Brody 等人發表於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第 27 卷,特刊第 1 期,第 37-49 頁;2015 年 2 月。

來自我們的檔案

在蘭花兒童的蹤跡上 Wray Herbert;我們只是人類,2011 年 11 月/12 月。

傑伊·貝爾斯基 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家,也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發展學教授。

更多作者:傑伊·貝爾斯基
SA Mind Vol 26 Issue 5本文最初以“脆弱性的優勢”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26 卷第 5 期(),第 40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915-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