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幾乎翻了一番。中國人的預期壽命現在為 76 歲,幾乎與美國的 79 歲持平。然而,這項巨大的福音也帶來了陰暗面:人口老齡化。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成功地遏制了人口增長,以至於中國老年人的比例正在飆升。中國社會科學院 2011 年的一份報告預測,65 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將在 2000 年至 2050 年間增加兩倍。隨著人口老齡化,疾病負擔也隨之加重,其中最主要的是神經退行性疾病。根據 2013 年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篇論文,中國已有超過 900 萬人患有某種形式的痴呆症,阿爾茨海默病病例數超過任何其他國家。該論文的作者稱痴呆症是“中國醫療和社會護理系統面臨的最大挑戰”。
這一趨勢的後果是深遠的,而中國只是在最近才開始為此做好準備。2009 年,政府承諾投入 1240 億美元用於全面改革醫療保健,目標是為 90% 的公民提供基本醫療保險。該計劃還首次將精神衛生服務列為首要任務。去年,中國實施了首部精神衛生法,該法擴大了全國範圍內的精神病服務。儘管該政策沒有明確提及痴呆症,但它強調了對社群精神衛生診所的迫切需求,這些診所最終可能會幫助努力應對親屬痴呆症的家庭。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更多地瞭解中國人口結構轉變的影響以及中國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緩衝自身,大眾科學與精神科醫生邁克爾·菲利普斯進行了交談,菲利普斯在中國生活了 30 年,當時正值美國精神病學協會上週的年會。菲利普斯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和埃默裡大學全球精神衛生合作中心均有職位。
[以下是採訪的編輯稿。]
關於中國老年人口,當今中國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痴呆症是一個即將到來的龐然大物。最大的問題是痴呆症患者將在哪裡得到照顧。目前還沒有提供醫療護理的療養院。城市地區現有的療養院是休養場所。如果您的父母有嚴重的醫療問題,療養院不願意接收他們,因為他們沒有醫務人員。因此,如果您住在城市地區,您的選擇是從農村地區僱用某人來照顧您的父母,或者將他們送到精神病院。
我們說的是哪種精神病院?
老年病房正在主要城市中心的精神病院開設,但這是一種非常昂貴的治療方法。隨著人數的增加,它將變得更加昂貴。
農村地區呢?
大多數年輕人已經搬到城市,老年人被獨自留下。隨著越來越多的孩子在不同的城市或海外生活,他們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服務變得更加困難。顯而易見的答案是療養院,但目前最大的障礙是中國沒有足夠的醫務人員來管理它們。
為什麼療養院缺乏足夠的醫務人員?
護理在中國是一項地位低下的工作,這是一個問題。精神病學也是如此,因此態度需要改變。另一個問題是人們一直抵制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想法。大約 50 年前,始終走在前列的上海成立了療養院,但老年人拒絕去那裡。該市試圖走在趨勢的前沿,但最終放棄了這項倡議。
中國傳統的孝道在這個人口問題中起什麼作用?
父母期望他們的孩子照顧他們,儘管這種傳統現在正在削弱。政府正在努力重新強調家庭的這些責任,因為國家知道它無法照顧所有人口。去年,它實施了一項法律,規定所有成年子女必須經常探望父母。如果他們不這樣做,父母現在有理由起訴。
中國可以做些什麼來為人口老齡化做好準備?
社會變革需要在雙方同時發生。中國需要提供一個由足夠合格的醫務人員組成的服務網路。家庭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接受療養院的想法——更不用說治癒阿爾茨海默病可以獲得幾個諾貝爾獎。中國應該投入更多資金來研究這種疾病。
您希望在未來幾十年內看到中國的精神病學專業如何發展?
在過去的 10 年裡,尤其是在新的精神衛生法出臺後,事情的發展速度比人們想象的要快。但我仍然希望看到一些沒有發生的事情發生。我感覺醫生和精神科醫生需要變得更有同情心。他們將自己視為身體或大腦的技工。人們完全接受精神病學的生物學觀點,但中國常常缺乏同情心。然而,同情心是我們最重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