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男孩的母親所懷有的親生哥哥的數量——無論他們是否與他住在同一個家庭中——都會影響他成為同性戀的機率。布魯克大學的安東尼·博加特本週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報告的這項發現,支援了一種理論,即影響男性性取向的不是社會或教養因素,而是子宮內開始的產前機制。
產前機制可能影響性取向的觀點已經存在了幾十年。1996年,博加特與同事雷·布蘭查德將男性的性取向與哥哥的數量聯絡起來,但尚不清楚這種影響是因為男孩們住在同一個家庭,還是因為他們共享同一個子宮。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博加特透過檢查四個同性戀和異性戀男性樣本(共 944 名參與者)來對比產前和產後因素。其中三個樣本的資料是之前收集的,包括關於男性的性取向以及他們家庭生活的詳細資訊。由於這三個研究組的大部分男性都來自完整的家庭,博加特查看了第四組,該組由被收養或與同父異母或繼兄弟姐妹一起長大的男性組成。他還從該組收集了關於成員與每個兄弟姐妹同住的時間以及他們是否有從未一起生活過的兄弟或姐妹的資料。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他認為,如果社會或教養因素理論是正確的,他會期望看到某些事情。首先,一個同性戀男性的哥哥是否是親生的並不重要,社會影響會存在。其次,這個男孩與他的哥哥(親生的或非親生的)一起生活的時間長短應該會影響他的性取向。第三,如果這個男孩沒有和哥哥住在一起,那麼哥哥的數量不應該影響他的性偏好。
博加特發現情況恰恰相反。首先,他發現只有親生哥哥的數量才能預測男性的性取向——即使非親生哥哥的數量明顯更高。其次,他的研究表明,與哥哥一起長大的時間長短(無論是親生的還是非親生的)並不能預測一個年輕男孩是否會成為同性戀。令人驚訝的是,博加特發現,即使一個年輕人沒有和他的哥哥們在同一個房子里長大,他有親生哥哥的事實也會增加他成為同性戀的機率。
年長的親生兄弟和年幼的親生兄弟之間的共同點是母親,這一事實暗示了性取向的產前影響。它可能是什麼仍然是個謎。但一種理論認為,在分娩一個男孩後,女性的免疫系統會產生針對男性特有蛋白質的抗體。在隨後的懷孕期間,母親的胎盤可能會將抗體傳遞給胎兒,從而可能影響其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