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的共識很明確:嚴厲的父母會養出惡劣的孩子——以及惡劣孩子的受害者。幾項最近的研究證實,嚴格的育兒方式與孩子成為霸凌者和被霸凌的可能性之間存在關聯。一些研究還指出一個更令人驚訝的關聯——縱容型或忽視型育兒也可能造就霸凌者。
在一項這樣的研究中,華盛頓大學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 419 名大學生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父母的權威性——即父母充滿愛意和關懷,但為了孩子的安全而制定規則——降低了孩子被霸凌的風險。另一方面,根據 1 月份發表在《藥物濫用與誤用》雜誌上的結果,縱容型和專制型(嚴格)育兒方式都與霸凌其他孩子呈正相關。這兩種方法都可能導致缺乏對規則和他人權利的尊重。
2012 年發表在《網路療法與康復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也指出,放任的育兒方式是一個問題。研究人員調查了一組大學生中的網路霸凌現象,發現與專制型和權威型父母的參與者相比,縱容型父母的孩子參與了更多的霸凌行為。忽視型育兒與最多的霸凌行為有關。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然而,大多數關於父母對霸凌行為影響的研究都集中在嚴厲的懲罰性育兒方式上——在這種方式中,父母實際上是在為孩子樹立霸凌行為的榜樣。一項這樣的研究於 1 月份發表在《兒童虐待與忽視》雜誌上,該研究評估了 2060 名西班牙高中生的霸凌行為參與情況、育兒方式和管教方式。結果表明,虐待性管教會增加青少年虐待同齡人或被同齡人虐待的風險。對於女孩來說,成為霸凌者的風險與體罰關係更密切,而對於男孩來說,這主要與心理攻擊性父母管教有關。對於男孩和女孩來說,成為霸凌行為的受害者與來自父母的心理攻擊之間存在直接關聯。
綜上所述,這些研究表明,最好的育兒策略可能介於光譜的中間。事實上,研究表明,防止被霸凌或成為霸凌者的一個保護因素是擁有促進型父母,這意味著父母對孩子熱情、反應迅速,並鼓勵適當程度的自主性(而不是控制型或過度縱容型)。2015 年發表在《兒童與家庭研究雜誌》上的一項針對 215 名小學生的研究發現,教師們一直認為,與未被霸凌的孩子相比,被霸凌的孩子擁有較少促進型育兒方式。2016 年發表在《兒童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對兒童進行了五年跟蹤調查,發現那些在孩子四五歲時父母支援自主性的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霸凌行為比那些父母較少支援自主性的孩子要少。
最根本的是什麼?“如果你不希望養出一個霸凌者,就不要霸凌自己的孩子,”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Julie A. Patock-Peckham 說。“另一方面,權威型的育兒方式可以防止許多負面的心理結果,因此,希望成為更好父母的人應該參加課程,學習如何對孩子更具權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