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半的沿海汙水汙染來自少數幾個地方

對約 135,000 個流域的分析表明,大量主要汙染物來自人類廢水,而不僅僅是農業徑流

Two men on sewage pipe.

在這張 2020 年 8 月 7 日拍攝的照片中,研究人員身穿個人防護裝備 (PPE),正在尼泊爾加德滿都附近的拉利特布林巴拉庫馬裡地區的馬諾哈爾河中,從一根排放未經處理的汙水的管道中採集樣本。

世界各地,汙水從管道中湧入河流和海洋,威脅著人類和水生生態系統的健康。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的地理學家 Cascade Tuholske 說,雖然長期以來已知一些個別地點是沿海汙染的主要來源,但“我們從未對問題的嚴重程度有一個全球性的瞭解”。他和他的同事們透過計算人類廢水中糞便病原體和氮(會引發有害藻類大量繁殖併產生缺氧死亡區)的含量,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考察,在全球近 135,000 個地點被衝入海洋。他們發現,他們可以將大約一半的氮汙染 歸因於僅 25 個地點,並且大約一半的病原體也來自 25 個來源,在某些情況下是相同的來源。

研究人員表示,本週發表在《PLOS One》上的這些發現可以為國際合作提供資訊,並幫助政策制定者為受汙染地區選擇最有效的汙水處理策略。

Tuholske 說,許多研究人類活動對沿海生態系統影響的科學家都專注於農業徑流,因為流入海洋的肥料攜帶大量營養物質和病原體,會危害海洋環境。但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海洋科學家 Joleah Lamb 說,人類汙水的影響受到的關注要少得多,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部分原因可能是,與垃圾或石油洩漏不同,汙水在水中可能是看不見的。“我曾被帶到看起來美麗而乾淨的海灘,”Lamb 說。“但是,當我們開始檢測水質時,水中存在大量的人類病原體。”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Tuholske 解釋說,處理汙水的方法有很多種,每種方法都有優點和缺點。例如,汙水處理廠可以徹底過濾病原體,但在去除氮方面效果較差。它們的建造、運營和維護成本也很高。化糞池系統更便宜,可以捕獲大部分氮,但它們在防止病原體進入環境方面的效果較差。Tuholske 說,確定汙水攜帶的氮和病原體是單獨問題還是組合問題,可以幫助政策制定者確定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為了彌合這一資訊差距,Tuholske 和他的同事分析了世界各地城市和農村社群的人口統計資料。他們還研究了這些社群獲得不同型別汙水處理的途徑,以及蛋白質消耗的國家統計資料,這有助於他們計算出人們的廢物可能含有多少氮。研究人員利用這些資訊建立了一個全球網格,顯示汙水中的氮和病原體來自哪裡,以及這些汙水是如何處理的。然後,他們將這個汙水源網格與流域(匯入河流等水體的區域)的地圖邊界以及對汙染敏感的珊瑚礁和海草床的位置相結合。

該團隊發現,在全球範圍內,進入海洋的汙水所含氮量約為全球農業徑流汙染的 40%。這個數字表明,即使汙水不太明顯,它也貢獻了大量的營養汙染。此外,研究人員表明,來自人類汙水的氮到達了約 58% 的世界珊瑚礁和 88% 的海草床。這兩種沿海生態系統都是重要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可以透過固碳來幫助減緩氣候變化。

Tuholske 和他的同事還發現,汙水汙染是一個高度集中的問題。分析的流域中有一半幾乎沒有將汙水氮或病原體衝入海洋。僅 25 個流域(分佈在幾乎每個大陸,橫跨多個國家)就貢獻了約 46% 的廢水氮。相同數量的流域貢獻了海水中 51% 的汙水傳播病原體。汙水氮的主要來源包括中國的長江流域(佔總量的 11%)、北非的尼羅河、美國的密西西比河、阿根廷的巴拉那河和歐洲的多瑙河。

研究人員指出,氮和病原體的貢獻並非總是相關的。例如,他們發現大量汙水病原體被衝入中亞和南亞的布拉馬普特拉河,但與長江相比,前者的氮貢獻遠低於預期。研究小組表示,這兩個地區現有汙水處理實踐的差異可能部分解釋了這一點。

Lamb 說,這項研究的結果“真的令人興奮,因為我們可以開始精確定位汙水氮和病原體進入環境的位置”。“這有助於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廢水管理者和衛生專家共同努力,制定這些干預措施,以減輕氮或病原體進入環境,或兩者兼而有之。它可以將這些問題分開,並顯示您將在哪裡獲得最大的回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