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之前,與 133 例人類感染和 43 例死亡相關的 H7N9 禽流感病毒從未在人類身上出現過。所有現有證據表明,有效的生物屏障顯然阻止了疫情大流行——人類僅透過與家禽或活禽市場等環境的直接接觸,而不是透過人際傳播感染這種新型病毒。然而,中國農業科學院(CAAS)的最新分析表明,該病毒比先前認為的更接近成為人際傳播的疾病。
一項大型研究比較了五種已報告的人類 H7N9 毒株的基因組與從中國各地 10,000 多個家禽市場、農場和屠宰場樣本中分離出的 37 種 H7N9 病毒,結果表明,該病毒僅需對其蛋白質結構進行微小突變即可在人際之間輕鬆傳播。此外,在雪貂(被廣泛認為是流感測試中最接近人類的動物模型)身上進行的測試發現,一種在中國導致首例 H7N9 患者死亡的致命毒株可以透過呼吸道飛沫傳播,這意味著它可能透過咳嗽和打噴嚏傳播。這項新結果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研究作者陳化蘭表示:“我們的發現表明,沒有任何跡象可以減輕人們對這些病毒可能在人際之間傳播的擔憂。”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傳染病專家查爾斯·邱表示,這些新發現“令人擔憂”。 “對於這種特定的病毒,對於 H7N9 來說,是否存在人際傳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自 4 月以來,H7N9 病例數量驟然下降,但公共衛生官員擔心,與其他具有季節性感染模式的禽流感病毒一樣,H7N9 可能會在秋季捲土重來。隨著 H7N9 病例的增加,病毒將有更多機會在人類中發生變異,從而產生必要的氨基酸變化,從而產生人際傳播的 H7N9。從鳥類和人類身上分離出的 H7N9 病毒在基因上已經密切相關。《科學》雜誌的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病毒可以與人類呼吸道受體結合,但它們也保留了與禽類呼吸道受體結合的能力。為了使病毒能夠在人際之間傳播,它必須進一步變異以失去與禽類呼吸道受體結合的能力——作者表示,這種基因重組可能只需幾個氨基酸變化即可實現。
《科學》雜誌論文的結果與早期的研究有些出入。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上週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也考慮了 H7N9 在雪貂中的傳播,發現雖然共同飼養的雪貂會傳播流感,但當這些動物被物理隔離,但透過籠子之間的網共享同一空氣時,健康的雪貂很少感染該病毒。在該研究中,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兩種不同 H7N9 毒株的呼吸道飛沫傳播,發現來自中國安徽省的毒株中,六隻雪貂中只有兩隻感染了該病毒,而來自上海的毒株中,三隻雪貂中只有一隻感染了該病毒。(《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還研究了多種 H7N9 毒株,發現該病毒同樣透過直接接觸傳播。但與《自然》報告的作者相反,他們發現所有三隻透過呼吸道飛沫暴露於安徽 H7N9 毒株的雪貂都感染了該病毒。《科學》雜誌的研究作者進行了兩次實驗,得到了相同的結果。
這兩項研究中關於空氣傳播感染資料的衝突意義尚不明確,因為這兩項研究都只研究了少量雪貂。一些差異可能源於實驗室環境的差異。或者,病毒可能在樣本在實驗室中生長時發生了輕微變化。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的流感專家理查德·韋比表示,這些研究以及其他現有研究都清楚地表明,H7N9 確實可以透過空氣傳播,但與直接接觸相比,這種傳播方式效率不高。新的《科學》雜誌報告“為越來越多的證據清單添加了大量資料,這些證據表明這種病毒是我們需要擔心的”。
更令人擔憂的是,實驗感染了禽類 H7N9 毒株的雞、鴨和老鼠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疾病症狀。在另一種流感毒株 H5N1 的爆發中,嚴重感染的家禽是人類感染的警鐘。但 H7N9 可能會在家禽市場中悄無聲息地傳播,而且沒有簡單的方法可以檢測到它。
邱表示,新的發現應促使對家禽種群進行更強有力的監測。對抗人類病毒的其他公共衛生措施包括洗手、避免觸控眼睛、鼻子和嘴巴,以及對著肘部咳嗽以幫助阻止傳播。作者寫道:“在人類中的複製將為病毒提供更多機會來獲得更多突變,並在人群中變得更具毒性和更易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