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病毒曾經感染大多數兒童,直到2006年廣泛使用的口服疫苗問世。這種病毒會導致嚴重的腹瀉,從而導致危及生命的脫水,每年仍在全球範圍內造成超過45萬兒童死亡,主要集中在亞洲和非洲,因為疫苗並非總是有效。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凡妮莎·哈里斯想找出為什麼這些地區的嬰兒有如此高的所謂無反應者比例。她推測,或許居住在兒童大腸中的微生物發揮了作用。
哈里斯和她的同事,包括南亞的合作者,研究了66名巴基斯坦嬰兒和66名匹配的荷蘭對照組受試者,他們都接種了口服輪狀病毒疫苗。荷蘭的大多數兒童產生了預期的免疫反應,但巴基斯坦只有10名兒童產生了同樣的反應。在接種疫苗前從每個嬰兒身上採集的糞便樣本的基因掃描顯示,反應者腸道內的微生物多樣性更高。他們還攜帶更多來自變形菌門的生物。
許多變形菌藉助尾狀鞭毛推進自身。這些尾部含有鞭毛蛋白,這是一種已知可以增強免疫細胞活性的蛋白質。埃默裡大學醫學院的免疫學家巴釐·普倫德蘭說,體內大量存在這種細菌可以作為天然免疫和疫苗增強劑。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該研究於3月份在科羅拉多州基斯頓研討會上展示。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去年,普倫德蘭和他的同事證明了鞭毛細菌在流感疫苗成功中的作用。生活在無菌環境中、沒有腸道細菌的小鼠,以及接種了非鞭毛細菌的小鼠,在接種疫苗後未能產生抗體,導致疫苗失效。然而,正常小鼠和僅接種了鞭毛細菌的小鼠則啟動了典型的強烈免疫活動。該團隊進行的一項小型後續人體研究可能很快會揭示,對於接受過三種不同廣譜抗生素治療的人來說,是否會出現相同的模式。
其他微生物因素也可能在起作用。2014年發表在《兒科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孟加拉國嬰兒腸道細菌的不同組成與對破傷風、結核病和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的反應相關。總而言之,這些研究表明,我們身體的本土細菌可能有助於決定我們對疫苗的個體免疫反應。這些發現最終是否會促成微生物組篩查或專門配製的益生菌補充劑,以便在接種疫苗前服用,仍有待觀察。
儘管如此,更全面地瞭解居住在我們體內的所有微小生物,可能有助於科學家們在提高疫苗效力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而這些小小的進步可能會挽救成千上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