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識別動物的悲傷

許多物種會哀悼逝去的親人,但並非所有動物對死亡的反應都符合悲傷的定義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7月刊《大眾科學》中,威廉瑪麗學院的人類學家芭芭拉·金 (Barbara King) 提出,從鴨子到海豚等動物,當親屬或親密夥伴去世時,可能會感到悲傷。她的觀點與動物行為學家長期以來避免將人類情感投射到其他動物身上的傳統做法背道而馳。然而,並非所有動物對死亡的反應都符合哀悼的定義。金謹慎地確立了悲傷的標準,她指出,“只有在滿足某些條件時,研究人員才可能強烈懷疑悲傷:首先,兩隻(或更多)動物選擇一起度過超出以生存為導向的行為(如覓食或交配)的時間。其次,當一隻動物死亡時,倖存者會改變其正常的行為習慣——可能會減少用於進食或睡覺的時間,採取表示沮喪或焦慮的身體姿勢或面部表情,或者總體上變得萎靡不振。”

在這裡,金描述了最近兩起廣為人知的動物對死亡的反應的例子,這些例子說明了解釋此類行為的挑戰


“有時,擬人化的誘惑可能會壓倒科學家在報告動物對死亡的反應時通常持有的謹慎態度。去年,當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特蕾莎·伊格萊西亞斯 (Teresa Iglesias) 和她的同事在《動物行為學》(Animal Behaviour) 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西叢鴉葬禮:對死去的同類發出嘈雜的聚集聲》的論文時,新聞媒體熱情地回應了鳥類葬禮的概念。然而,實際上並沒有觀察到圍繞叢鴉屍體的照料儀式。科學家們透過一系列實驗發現,叢鴉在看到同伴的屍體時會發出聲音;它們似乎是在向同伴傳遞有關環境中潛在風險的資訊。伊格萊西亞斯去年在 NPR.org 的 13.7 部落格上關於她的論文的帖子中告訴我,“葬禮”一詞“僅在動物關注另一隻死去的動物的程度上才是合適的”(並且排除覓食等行為)。根據這個定義,本文中討論的任何動物例子都符合“葬禮”的定義,但這個詞的使用過於寬泛。”


“2008年,一隻名叫多蘿西 (Dorothy) 的黑猩猩因充血性心力衰竭死於喀麥隆的薩納加-永黑猩猩救援中心,這是一個保護區。多蘿西是一隻受歡迎的黑猩猩,性格溫和,儘管在她獲救前的幾年裡,在一家遊樂園遭受了嚴重的忽視和創傷,但她感動了保護區裡許多猿類的生命。一張她的猿類同伴看著保護區工作人員抬出多蘿西的屍體進行埋葬的照片在全球範圍內瘋傳,通常以“黑猩猩葬禮”為標題。這張照片令人動容,甚至引人注目——因為觀看的黑猩猩非常安靜和沉默。然而,僅憑照片,我們缺乏可信地呼叫群體性悲傷反應的資訊;專注而沉默的關注與哀悼不同,也可能發生在強烈的好奇心的情況下。從救援中心的描述中可以明顯看出,某些與多蘿西非常親近的黑猩猩在照片拍攝前確實表現出了悲傷——就在她死後立即在她屍體旁,表現為觸控多蘿西或痛苦地尖叫。這個例子強調了在描述動物悲傷時需要謹慎,即使是在已知具有悲傷能力的物種中也是如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檢視金的專題文章,瞭解一些關於我們動物親屬之間悲傷的引人注目、有充分記錄的案例。哦,提醒一句:準備好紙巾。

凱特·王 (Kate Wong)是一位屢獲殊榮的科學作家,也是《大眾科學》的高階編輯,專注於進化、生態學、人類學、考古學、古生物學和動物行為學。她對人類起源著迷,並對此進行了 25 年多的報道。最近,她開始痴迷於鳥類。她的報道帶她去了法國和克羅埃西亞的洞穴,那裡曾是尼安德特人的家園;去了肯亞圖爾卡納湖畔,尋找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器工具;去了馬達加斯加,參加挖掘古代哺乳動物和恐龍的探險;去了南極洲冰冷的海域,那裡座頭鯨以磷蝦為食;以及參加了康涅狄格州的“大日”比賽,在 24 小時內儘可能多地找到鳥類物種。凱特是《露西的遺產:尋找人類起源》的合著者,該書與唐納德·約翰遜 (Donald Johanson) 合著。她擁有密歇根大學生物人類學和動物學理學學士學位。在 X(前身為 Twitter)上關注王:@katewong

更多作者:凱特·王 (Kate Wong)
大眾科學雜誌第 309 卷第 1 期本文最初以“如何識別動物的悲傷”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第 309 卷第 1 期 ()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72013-5Eqd4FBrbI07Rby1xLDXj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