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廣泛的活動家聯盟指控,出售給銀行和政府的所有《京都議定書》碳抵消額度中,有多達三分之一可能是不合法的,因為它們是由操縱市場的公司產生的。
活動家們聲稱,一些公司故意產生溫室氣體汙染,以便在他們隨後減少排放時獲取數百萬美元的碳信用額度。許多化學品製造商似乎也在調整他們的系統,以產生儘可能多的排放,一旦他們達到最大年度抵消信用額度,才恢復到正常的汙染水平。
這個由歐洲和美國活動家組成的聯盟現在正在推動對聯合國運營的國際溫室氣體抵消機制《清潔發展機制》進行根本性變革。該組織在2007年遭到拒絕後,於昨天發起了更正式的審查請求。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他們指控,自2005年以來,少數公司為了銷燬而故意產生過量的溫室氣體汙染,從而獲得被稱為核證減排量(CERs)的有價值的碳抵消額度。核證減排量可以價值數百萬美元,因為它們被出售到碳市場,主要是出售給在《歐盟排放交易計劃》下受到監管的公司。
“有時他們只是為了燃燒氣體而生產氣體,並獲得一些清潔發展機制的資金,這根本不是一種誠實的行為方式,”日內瓦氣候變化倡導組織Noe21的工程師Chaim Nissim說。該組織對工業氣體公司的碳抵消專案進行了研究。
“這是假的,”Nissim說。
清潔發展機制官員表示他們正在調查這些指控
“對這些專案中使用的修訂方法的要求現在已提交給執行委員會的方法小組,”發言人大衛·阿巴斯說。“委員會已經意識到這些指控,但尚未對其進行審議。當然,很明顯,如果沒有清潔發展機制,就沒有動力去銷燬副產品HFC-23氣體。”
市場需求沒有產生影響
大約19家化學氣體制造商是這場爭議的中心。大多數位於中國和印度,其他則位於韓國、阿根廷和墨西哥。他們生產製冷劑HCFC-22,這是一種由《蒙特利爾議定書》推廣的氫氯氟烴,作為更具破壞性的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替代品。
製造HCFC-22會產生化學副產品HFC-23,一種通常被排放到大氣中的強效溫室氣體。清潔發展機制的記錄顯示,這些公司透過銷燬這種HFC-23氣體獲得了大量的核證減排量。
德國清潔發展機制專家蘭伯特·施耐德在系統構想之初就參與了系統的設計,現在他也加入了批評者的行列。他說,資料顯示,大多數公司現在圍繞賺取這些清潔發展機制額度來設計他們的業務。自清潔發展機制開始以來,HCFC-22的產量至少翻了一番,而吸熱的HFC-23的產量也急劇上升。
專家們不確定這種過量的HCFC-22發生了什麼,它本身也是一種溫室氣體,儘管比HFC-23弱得多。公司可能會囤積它,等待價格上漲,但有些人擔心他們會將其中的大部分排放到空氣中。
施耐德提到了一個公司尋求續簽信貸期的案例,該公司在獲得清潔發展機制額度之前,生產了3000至4000噸的該物質。現在,產量是7000噸。“所以他們或多或少地將產量翻了一番,”他說。
施耐德說,最明顯的跡象是,儘管HCFC-22的供應和需求在歷史上波動較大,但其產量一直在穩步上升。即使在2008-2009年末的全球經濟嚴重衰退期間,新趨勢也沒有發生太大變化。施耐德說,許多公司現在從銷售核證減排量中獲得的收入比銷售其主要產品HCFC-22氣體獲得的收入還要多,而由於現在的產量超過了需求,HCFC-22氣體的價格已經大幅下降。
施耐德說:“我發現最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工廠的產量正好達到了可以獲得額度的水平。假設他們每年被分配到40萬噸可以獲得額度的產量,所以他們每年生產400005噸,而在過去,產量會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很大。”
對清潔發展機制的“真正攻擊”
在這19家工廠中,有11家位於中國,5家位於印度。這些國家也擁有最大的工廠,其中兩家位於中國,每年分別產生約1000萬個核證減排量。推動改革的團體擔心,高度政治化的清潔發展機制將面臨印度和中國的壓力,以維持現狀,即使這種所謂的欺詐行為有可能使整個系統聲名狼藉。
位於德國波恩的組織清潔發展機制觀察的負責人伊娃·菲爾茨莫澤說:“這是對清潔發展機制的真正攻擊。”“那裡有很多錢,當然,如果你能擁有它,誰會想忘記它呢?”
雖然沒有人確切知道有多少核證減排量是由所謂的操縱產生的,但菲爾茨莫澤說,各團體估計,迄今為止售出的所有核證減排量中,有三分之一到一半來自於人為造成的汙染。
根據《環境與能源》雜誌的評論,僅這19家公司獲得的額度就佔自清潔發展機制開始以來產生的核證減排量總數的約50%至60%,或者至少佔迄今為止發行的4.2億個核證減排量中的2.46億個。儘管整個計劃現在擁有超過2200個已註冊的單獨的二氧化碳排放抵消專案。
自交易開始以來,價格一直在波動,但核證減排量在歷史上一直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減排量10至14美元的價格進行交易。核證減排量是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碳抵消額度,主要由歐洲公司使用,以使其溫室氣體排放量低於政府規定的上限。
核證減排量開發商通常會以先前商定的固定價格(通常約為每噸8美元)將額度出售給銀行或碳經紀公司,這意味著處於清潔發展機制核心的19家公司迄今為止可能總共產生了約20億美元的核證減排量銷售額。
條約談判增加了不確定性
由於各國政府和公司都在施壓要求加快審查程序,清潔發展機制執行委員會面臨著緊張的改革議程。各團體表示,他們不確定他們的擔憂將如何被接受。
施耐德、菲爾茨莫澤和其他人說,早在2007年就出現了警告訊號,但僅透過略微收緊規則來處理。他們認為,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將分配給這19家公司的核證減排量削減90%以上。他們說,這將消除人為製造過量汙染的經濟動機。
專家說,至少有14家公司預計將要求再獲得7年的核證減排量收入。
由於各國仍無法就《京都議定書》的第二個承諾期進行談判,整個清潔發展機制的未來都處於不確定之中。沒有人能說,如果確實確定三分之一的核證減排量根本沒有代表任何實際減少或避免的溫室氣體排放,這對整個碳市場意味著什麼。
在波恩的清潔發展機制總部,阿巴斯強調,執行委員會已經採取了規則來防止濫用抵消系統。
他說:“重要的是要注意,現有方法中存在旨在防止不正當激勵的保障措施。具體而言,沒有新的工廠有資格獲得額度,並且有資格獲得的數量與歷史生產水平掛鉤。現在的問題是,是否需要調整或新增保障措施。”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新聞專線。www.eenews.net,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