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經濟上的自私如何危害我們所有人

為了合作而馴服貪婪將有益於個人和社會

“我不是公司的破壞者。我是它們的解放者!”
關鍵是,女士們先生們,貪婪,在缺乏更好詞語的情況下,是好的。貪婪是對的,貪婪是有效的。貪婪澄清、切入並抓住了進化精神的本質。” 這些是戈登·蓋柯的話,由邁克爾·道格拉斯在 1987 年的電影《華爾街》中飾演。這位不受約束的貪婪的代言人呼應了理性自由市場經濟學家的觀點,他們認為貪婪不僅是人性的必然方面,而且最終是可取的。

正如流行的(但過於簡單的)經濟理論所說,貪婪激發競爭,而競爭對於功能性市場的增長至關重要。透過關注個人利益,人們直接為更大的利益做出貢獻。已故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在闡述這種貪婪意識形態時說:“世界靠追求各自利益的個人運轉。” 他問道:“你認識哪個不靠貪婪運轉的社會嗎?” 代表標準經濟理論的理性自利人“經濟人”,只有在他最大化自身效用時,才能為社會帶來利益。

然而,歷史上貪婪的名聲一直不好。即使在今天,絕大多數人也避開貪婪的行為。當我們考慮經濟上的自私自利在哪些情況下有益於個人和社會,以及在哪些情況下會阻礙時,前者很少,而後者很多。認為貪婪能讓市場蓬勃發展的觀點,更有可能是“智人”為了證明我們的自私動機而具有的能力的反映,而不是經濟成功的處方。理解這一事實,以及更深刻地認識到貪婪的危害,對於遏制自私行為大有裨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不可貪戀……”
如果我們回到古代,貪婪作為一種罪惡的觀念貫穿歷史。從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到大衛·休謨和伊曼努爾·康德,哲學家們都將貪婪視為一種道德上的違規行為,應該避免和譴責。羅馬基督教詩人普魯登提烏斯在中古早期將貪婪描繪成所有惡習中最可怕的。在對這種罪惡以及其他罪惡的逐條處理中,《聖經》提出了第十誡:“不可貪戀你鄰居的房屋;不可貪戀你鄰居的妻子,他的僕人,婢女,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

今天,反對貪婪的觀點更多地源於其對他人的負面影響,而不是純粹的道德方法。例如,當人們以犧牲他人為代價而發跡時,觀察者會感到反感。在 1986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現任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和他的同事表明,消費者拒絕支援那些為了利潤而利用客戶的公司(例如,透過價格欺詐)。最近,在未發表的作品中,現任達特茅斯大學塔克商學院的阿米特·巴塔查吉和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同事報告說,人們甚至認為僅僅是追求利潤的行為對社會有害。研究人員發現,利潤更高的公司被認為更不值得他們贏得的利潤,更少受到競爭,並且更有動力不顧後果地賺錢。此外,當被要求比較兩個假設的組織時,除了它們的“營利性”或“非營利性”狀態之外,其他方面都相同,人們認為營利性公司比非營利性公司價值更低,對社會的危害更大。因此,將貪婪視為有害的看法延伸到了僅僅是盈利的行為,而盈利當然是資本主義市場運作的唯一方式。

這種對貪婪驅動的、追求利潤的行為的反感可能基於對公平的基本渴望,例如,包括更平等的財富分配。在 2013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斯坦福大學社會學研究生埃斯拉·布拉克表明,61% 的美國人聲稱他們會支援限制極高收入者的薪酬,無論他們多麼努力工作或取得了什麼成就。此外,在實驗室遊戲中,參與者被要求向公共資金池捐款,這筆錢稍後將在所有參與者之間分配,玩家很容易懲罰那些貪婪地抓住自己資源的人。他們會控制住叛逃者,即使恢復公平會付出個人經濟代價,他們也會這樣做。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認為抑制貪婪有價值。在 2011 年發表的一系列研究中,香港城市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王龍和他的同事讓學生玩“獨裁者遊戲”,在遊戲中,參與者被授予一筆錢,他們可以隨意在自己和一個匿名夥伴之間分配。研究人員發現,經濟學學得越多的學生,自己保留的錢就越多,並且越不可能用公平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在第二項研究中,學生們以書面形式反思他們過去貪婪的行為,評估了一般貪婪的道德性,並試圖用自己的話定義貪婪。透過所有三項衡量標準,學生接受的經濟學教育越多,他們對貪婪的看法就越積極。正如第三個實驗表明的那樣,即使只是略微接觸經濟理論也能使人們相信貪婪的美德。研究人員發現,沒有接受過事先培訓的學生在閱讀了關於自利經濟效益的陳述後,對貪婪持有更積極的看法。

腐蝕性競爭
儘管我們可能很容易被這些方便的合理化所左右,但貪婪的經濟理由仍然是短視的。激烈的競爭有時可能導致最佳的市場結果,但也可能產生有害的副作用。想想體育運動中的競爭。乍一看,力爭第一的動力似乎將人類成就推向了新的高度。世界紀錄被打破,昨天的奧運獎牌獲得者與今天的冠軍相比黯然失色。然而,極端的奉獻精神是有代價的。運動員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朋友和家人,或者他們可能會犧牲長期健康以在短期內表現更好——透過過度勞累身體或服用興奮劑如類固醇。

不受約束的貪婪的後果也會蔓延到社會。在他 2011 年出版的《達爾文經濟學》一書中,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家羅伯特·H·弗蘭克概述了允許競爭自由放任的一些災難性影響。以爭奪社會地位的鄰居為例。每個人都試圖超越他人,購買略微炫酷的汽車、更大的游泳池或更昂貴的烤架。當街區的喬·瓊斯建造家庭影院,而街道對面的簡·史密斯安裝 3D 劇場時,你將不再滿足於你那可憐的寬屏電視。我們不僅僅試圖趕上瓊斯一家,我們還試圖超越他們——引發弗蘭克所說的“支出級聯”。也就是說,高收入者的過度支出會轉移那些收入略低的人的參考點,從而影響繁榮階梯中的下一個階層,依此類推。這一連串的事件可能最終導致所有階層都過度消費,導致破產(債務增加)、離婚(財務不穩定的壓力)以及更長的通勤時間(在搬到更便宜的社群以應對債務之後)的可能性更高。

2008 年的金融危機源於對短期收益的渴望與長期繁榮之間的類似衝突。金融機構之間的高度競爭促使他們進行“金融創新”,最終使我們許多人面臨破產、喪失抵押品贖回權、對市場缺乏信任以及我們將為之付出幾代人的鉅額國債。

貪婪也會助長不道德的行為。在一個與杜克大學的拉林·阿尼克進行的未發表的實驗中,我們調查了,如果人們更容易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特別是透過聲稱他們的動機旨在使另一個群體:股東受益,他們是否更願意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來獲利。為了探索這一假設,我們要求參與者想象自己是一家上市銀行的執行長。我們給了他們一份不道德行為清單,這些行為將使他們的公司獲利,並詢問他們會採取哪些行為。例如,他們可以收取透支費、提高所持證券的利率或使用避稅天堂來用前幾年的虧損抵消收入。當參與者被告知他們作為執行長的主要目標是最大化股東價值時,他們更願意參與這些不道德的行為。當一些參與者被告知他們的年終獎金取決於是否實現這一目標時,這些有問題的行為變得更加普遍。

也許令人震驚的是,對於那些在我們給他們的三項金融知識測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人來說,這些結果最為明顯。也就是說,那些接受過更多金融教育的人更傾向於可疑行為。儘管我們大多數人認為貪婪是負面的,但當為我們的行為提供適當的理由時,我們自己也可能變得貪婪。

培養合作
儘管有這種合理化自私的能力,但人們並不總是利用它。他們通常可以非常無私,犧牲自己的福利來造福他人。人們幫助有需要的人,向慈善機構捐款並志願奉獻自己的時間。(是的,即使是經濟學家有時也會幫助老婦人把雜貨搬過馬路。)在獨裁者遊戲等場景中,大多數參與者都會可靠地分享他們的一些財富——儘管理性的經濟決策是全部保留。

總而言之,人類一半是守財奴,一半是羅賓漢。當我們能夠輕鬆解釋我們的選擇,或者當我們沒有考慮到可能因這些選擇而受苦的人時,我們更有可能變得自私。然而,當我們想到我們可能傷害和幫助的人時,我們的行為會更加體貼。教訓很簡單:我們絕不能讓理性的經濟理論掩蓋貪婪可能造成損害的事實。其次,我們應該努力使我們行為的後果更加清晰,希望我們的合作精神將透過那些可能首當其衝地承受我們行為的人的具體例子得到提升。最後,我們必須打擊自利合理化,包括貪婪行為推動社會前進的簡單口號。

然而,如果您仍在努力超越瓊斯一家,請記住,在貧困線以上,擁有更多的錢並不會讓您明顯更快樂。事實上,研究表明,專注於經濟成功的人不太穩定,總體上也不太幸福。因此,與其揮霍購買會讓您的鄰居嫉妒的高階烤架——並可能增加您的債務——不如選擇幫助您的鄰居組裝她的烤架,以舉辦街區聚會燒烤。如果聚會閒聊轉向經濟,不妨插一句關於合作而非貪婪的話。

(延伸閱讀)

人類的利他懲罰。 Ernst Fehr 和 Simon Gächter 發表於Nature,第 415 卷,第 137–140 頁;2002 年 1 月 10 日。

達爾文經濟學:自由、競爭與共同利益。 羅伯特·H·弗蘭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11 年。

經濟學教育與貪婪。 L. Wang、D. Malhotra 和 J. K. Murnighan 發表於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第 10 卷,第 4 期,第 643–660 頁;2011 年 12 月。

快樂金錢:更明智消費的科學。 伊麗莎白·鄧恩和邁克爾·諾頓。西蒙與舒斯特出版社,2013 年。

丹·艾瑞里 是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詹姆斯·B·杜克教授,也是高階後見之明中心的創始人。他是一部關於腐敗的紀錄片的聯合創作者,也是一位暢銷書作家。

更多作者:丹·艾瑞里
SA Mind Vol 24 Issue 5這篇文章最初以“貪婪的代價”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24 卷第 5 期(),第 38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1113-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