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限定時間內,本文全文將向《大眾科學》Facebook頁面的粉絲提供。立即閱讀或成為粉絲。
一百年前,1911年6月,羅伯特·獵鷹·斯科特和32位探險家——他們大多是英國科學家、海軍軍官或水手——擠在南極冬季的黑暗中,那時太陽從不升出地平線,厚達八英尺的冰封住了周圍的海洋。羅斯島是斯科特船隻到達的最南端的陸地,那裡的冬季氣溫會驟降至零下50華氏度以下。暴風雪經常來襲。由於缺乏無線通訊,與外界完全隔絕,探險家們等待著春季更長、更溫暖的日子,在十月,他們中的一些人將出發穿越近900英里的冰架、山脈和極地高原,到達一個對任何人都沒有特殊興趣的地方,除了它位於地球底部的位置。
此前,英國曾有兩次探險隊試圖到達南極。斯科特自己在1901年至1904年領導了一次,歐內斯特·沙克爾頓在1907年至1909年領導了另一次。他們都未能成功。然而,這一次,斯科特信心十足。汲取了早期的經驗,他有條不紊地計劃了這次探險,不僅要成為第一個到達南極的人,還要推進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議程。他已經部署了幾個小組,他們將在羅斯海盆地展開工作,收集化石、資料和其他具有科學意義的東西。隨著春天的到來,他自己的團隊計劃緩慢向南行進,在南極夏季初期在極點插上英國國旗,然後帶著極地征服和科學發現的雙重榮耀返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漫長的冬季月份讓斯科特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他在四個月前,即冬季即將降臨探險家之前做出的一個重大決定。1911年2月,一小隊斯科特的人員試圖到達羅斯冰架東側幾乎不為人知的愛德華七世國王之地,並在冰架海邊遇到了另一群人,距離約350英里。這九個人來自挪威,他們的領導人是羅爾德·阿蒙森,一位北極滑雪和狗拉雪橇專家,他曾在1905年首次穿越加拿大上方的西北航道。阿蒙森本應前往12000多英里外的北極,但他秘密地將目標轉移到南極,這在斯科特看來是為了在英國探險家措手不及的情況下抓住機會。阿蒙森的人員輕裝上陣——他們沒有科學野心。他們計劃利用雪橇犬和滑雪板,從一個比斯科特在羅斯島的基地近60英里的基地衝向極點。對斯科特來說,最初是朝著極點進行的有計劃的行軍,突然變成了一場競賽。
這個訊息在斯科特的營地引起了一場小小的危機。一些隊員建議放棄科學研究,專注於競賽。他們說,如果要在科學和極點之間做出選擇,最好是選擇極點。然而,斯科特卻有不同的想法。斯科特第一次南極探險獲得了豐富的地質和生物標本、氣象和磁力資料,以及海洋學和冰川學發現。他認為科學是這次新探險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沒有預料到競爭,斯科特不得不在全力以赴爭奪極點和堅持他的計劃之間做出選擇。他堅持了下來。“對我們來說,正確且明智的做法是完全像這件事沒有發生過一樣繼續前進,”斯科特在日記中寫道阿蒙森的挑戰。他懷疑阿蒙森的雪橇犬是否能在未知的地形上完成數百英里的衝刺,但即使他們能做到,斯科特也無論如何都無法擊敗他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慶幸他沒有為了極點而放棄研究,因為他的旅行為科學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對科學的這份忠誠讓斯科特和他的團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科學的轉移
科學在英國皇家海軍中是一種傳統——畢竟,斯科特也是一名軍官。1900年代初,英國的三次南極探險都帶上了物理學家、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由於進化論是當時的核心問題之一,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一個關鍵的化石證據:一種名為舌羊齒的古生代植物群。達爾文進化論的批評者指出,這種獨特的闊葉植物群在非洲、澳大利亞和南美洲的化石記錄中似乎突然出現,以此來捍衛神創論對生命的解釋。作為回應,達爾文假設存在一塊南極陸地,以某種方式與其他南方大陸相連,舌羊齒在那裡進化而來。斯科特的第一次探險發現了煤層,證明南極洲曾經植物茂盛,沙克爾頓的探險發現了植物化石,但沒有舌羊齒。斯科特希望解決這個問題。
斯科特的極地計劃要求多個支援小組分階段撤退,留下一小組人步行將一個雪橇拖到極點。斯科特認為,這種方法將提供安全保障,並可能允許沿途進行研究和繪圖。在他在南極洲期間,他將派遣幾個探險隊,他們的唯一目的是收集科學證據。儘管斯科特本可以讓這些小組放棄他們艱苦的任務,專注於極地之旅,但他沒有選擇這樣做。在極地跋涉期間,一些軍官和科學家將留在主基地,記錄氣象和磁力資料,而斯科特船上的水手和科學家將在南大洋進行海洋學研究。這一切都沒有因為阿蒙森而改變。
第一批小組於1911年1月從基地營地出發,當時還不知道阿蒙森的地點。斯科特派遣10人分成兩個小組,去探索南極大陸的山脈和冰川。即使在兩個小組中較大的一個發現了阿蒙森的基地後,它還是返回野外執行另一項科學任務——研究維多利亞地北部海岸沿線的岩層、冰川和海灣。該小組按計劃在那裡度過了1911年的冬天,無法為極地探險做出貢獻。在野外意外地度過了第二個冬天後,該小組於1912年11月帶著一系列化石返回斯科特的基地,其中包括一個引人注目的樹木印記,但沒有舌羊齒。
較小的小組,包括地質學家T·格里菲斯·泰勒和弗蘭克·德本漢,在1911年2月和3月期間探索了維多利亞地中部沿海地區的幹谷、裸露的山峰和巨大的冰川。他們在1911年4月至10月的冬季月份在主基地度過,檢查他們的發現,其中包括許多化石(但仍然沒有舌羊齒)。然後,泰勒和德本漢於1911年11月初出發進行一次更長時間的研究旅行,就在斯科特出發前往極點之後。他們帶上了斯科特最好的北歐滑雪運動員特里格夫·格蘭和海軍士官羅伯特·福德,一位非常強壯的雪橇手,以幫助應對崎嶇的地形。將格蘭和福德分配給科學小組而不是他自己的小組,表明了斯科特對科學的承諾。這得到了回報:泰勒和德本漢得以探索一片廣闊的、以前不為人知的山脈和冰川地區,在那裡他們發現了一組非凡的古生代化石(但不幸的是,沒有舌羊齒)。
追逐企鵝
然而,對極地探險最嚴重的干擾來自斯科特對愛德華·A·威爾遜的承諾,作為他同意進行這次旅行的回報。威爾遜曾在斯科特的第一次南極探險中擔任動物學家,表現出色,那次探險在羅斯島的克羅澤角發現了一個帝企鵝蛋繁殖地,威爾遜在那裡發現,這種據說是古老的物種的鳥類在冬天產卵和孵化。斯科特向威爾遜承諾,他可以在仲冬回到繁殖地,看看帝企鵝胚胎是否顯示出爬行動物牙齒的痕跡。威爾遜希望證明鳥類是從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
這次旅程將使威爾遜、助理動物學家阿普斯利·櫻桃-加拉德和H·R·“伯蒂”·鮑爾斯——斯科特最優秀的隊員之一——在極地探險的計劃和準備期間離開基地,並使他們面臨在黑暗的南極冬季拉雪橇的未知危險。威爾遜和他的小組於1911年6月27日出發,開始了穿越羅斯冰架的70英里跋涉。他們用兩條首尾相連的九英尺雪橇,以及連線人和雪橇的挽具,拖運了757磅的科學裝置、禦寒裝備和補給品。
小組繞羅斯島向南行進,那裡的氣溫經常降至零下70華氏度以下。極度寒冷造成的沉重表面迫使隊員們接力拉雪橇——走三英里才能前進一英里。經過三週的殘酷拖運,隊員們終於到達了俯瞰克羅澤角的冰磧。在那裡,他們建造了一個石屋,希望在雞蛋完全凍結之前檢查胚胎。他們用一個雪橇作屋頂梁,在四面石牆頂部鋪上帆布,用雪填補裂縫,並組裝了一個鯨脂爐取暖。然後,利用每天中午微弱的暮光,勉強照亮冰面幾個小時,隊員們在巨大的冰丘和冰隙迷宮中掙扎著到達繁殖地。他們到達時,暮光恰好消失。“我們掌握了可能對科學至關重要的材料,”櫻桃-加拉德感嘆道。“我們每做一次觀察,都在將理論轉化為事實——而我們只有片刻的時間。”他們抓起六個雞蛋,衝向小屋,期望稍後返回。
一場嚴重的暴風雨連夜襲來。小屋的帆布屋頂在狂風中起伏不定,直到第三天中午左右,它被炸成碎片,隊員們只能蜷縮在睡袋裡,躲避飄落的雪。當暴風雨終於在一天後平息時,威爾遜放棄了努力。“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被克羅澤角的天氣和黑暗擊敗了,”他寫道。他們收集的少量雞蛋丟失或凍結,使得它們對研究毫無用處。
隊員們在返回途中筋疲力盡。氣溫再次驟降至零下70華氏度以下,睡袋現在也失去了保暖作用。晚上幾乎沒人睡覺;鮑爾斯和櫻桃-加拉德變得非常疲憊,以至於在拉雪橇時打瞌睡。有一次,鮑爾斯掉進了一個深不見底的冰隙,靠著他的雪橇挽具懸掛著,直到被救起。櫻桃-加拉德的下巴顫抖得太厲害,以至於牙齒都碎了。當他們八月份到達營地時,每個17磅重的袋子都積聚了多達27磅的冰,這些冰來自融化的雪和汗水。“他們看起來比我見過的任何人都更飽經風霜,”斯科特說。“他們的臉上佈滿了傷疤和皺紋,眼睛黯淡無光,雙手因長期暴露在潮溼和寒冷中而變得蒼白和佈滿皺紋。”
鮑爾斯很快恢復過來,再次前往野外。1911年9月,在極地探險前的最後一次外出中,斯科特帶著鮑爾斯和埃德加·埃文斯進行了一次為期兩週、175英里的旅行,以檢查另一個小組插在冰川中以測量其移動的木樁。翻山越嶺的跋涉非常艱苦。該小組在零下40華氏度的低溫下拖運著沉重的雪橇,並在24小時內不得不行軍35英里。“他們為什麼要走,不是很清楚,”德本漢當時寫道。最合理的理由是科學。斯科特早些時候在他的日記中寫道:“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滿意的局面。如果[極地]之旅成功,那麼沒有什麼,即使不是在極點的優先權,也無法阻止這次探險成為進入極地地區的最重要的探險之一。”科學將使之成為可能。
極地之旅開始
惡劣的天氣和探險隊一些輔助工作造成的延誤耽擱了斯科特極地之旅的開始。當他最終於1911年11月1日出發時,他已經落後阿蒙森12天了。
“我不知道該如何看待阿蒙森的機會,”斯科特在出發前不久寫道。“我很早就決定,即使他不存在,我也要完全按照我應該做的那樣去做。任何試圖競賽的做法都一定會破壞我的計劃。”斯科特衝向極點的目的是為了安全,而不是速度。它使用了幾個支援小組,一個小組用拖拉機在最初的冰架上拉雪橇,另一個小組用狗和小馬來幫助到達甚至攀登比爾德莫爾冰川的山脈。每個小組都會在補給站放置補給品,供極地小組返回時使用,然後分階段撤退,直到只剩下一個小組將一個雪橇拖過近10000英尺高的極地高原到達極點本身。這個過程很麻煩,因為隊伍的速度只能和最慢的部分一樣快。事實證明,最慢的部分是小馬,它們在柔軟的雪地裡吃力地走到臀部,並且在休息時需要飼料作為食物和特殊的防風保護。
1912年1月3日,最後一支支援小組從高原返回。最後的極地小組——由斯科特、威爾遜、鮑爾斯、埃文斯和英國陸軍上尉勞倫斯·“泰特斯”·奧茨組成——面臨著150英里的冰原,除了進行定期的氣象讀數和觀察風吹過的表面之外,幾乎沒有進行任何科學研究的前景。
與此同時,阿蒙森和他的隊員們正在迅速前進。由於他的狗拉得很好,該小組在經過兩個月的雪橇旅行後,於12月14日到達了極點。他們的返回旅程甚至更快。表面堅硬,路線大多是下坡路。“我們一直順風,始終陽光明媚,溫暖宜人,”阿蒙森寫道。當他們經過均勻分佈的補給站時,人和狗的口糧穩步增加。他們只用了五個星期就返回了。阿蒙森體重增加了。
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到達極點,發現了挪威國旗。“我的天哪,”他寫道,“這真是個可怕的地方。”
返回的行軍
最糟糕的還在後頭。天氣變得異常寒冷,雪變成了沙子的質地。日復一日,雪橇手們的日記中都充滿了同樣的抱怨:全是拉力,沒有滑動,雪橇滑板有時會深深地陷入顆粒狀的表面,以至於橫杆犁過粗糙的雪地。食物還能維持,但不足以提供在這種條件下徒步所需的卡路里。
隊員們變得越來越虛弱。埃文斯的手被劃傷,傷口感染了。奧茨患上了嚴重的凍瘡。雖然沒有確診,但每個人都表現出壞血病的跡象。儘管如此,他們還是抽出時間進行地質觀測。在下降比爾德莫爾冰川時,他們轉向巴克利山下的冰磧。“冰磧顯然非常有趣,……我決定安營紮寨,花一天剩下的時間進行地質考察,”斯科特在2月8日午餐後寫道。“我們發現自己身處信標砂岩的垂直懸崖下,這些砂岩風化迅速,並帶有真正的煤層。從最後一層,威爾遜用他敏銳的眼睛,挑選了幾種植物印痕,最後是一塊煤,上面有精美地描繪出的分層葉片。”
這些植物看起來像舌羊齒。在鮑爾斯的幫助下,威爾遜帶走了35磅的化石和岩石樣本。
埃文斯和奧茨先去世了。在冰川上掙扎了一個星期後,埃文斯變得越來越迷失方向,失去知覺,並於2月17日去世。奧茨的凍瘡惡化到他無法跟上的地步,但他拒絕拖累其他人。相反,他在3月16日的一場暴風雪中離開了帳篷。“我只是出去一下,可能會有一段時間,”據報道他說。他再也沒有回來。
其他人在3月19日走完了他們的最後一段路程。他們拋下了除最基本必需品以外的所有東西,以及應威爾遜的要求,留下了日記、野外筆記和地質標本。他們將這些東西帶到他們的最後一個營地,距離一個關鍵的補給站僅11英里,在那裡,一場暴風雪將他們困住了八天。他們的食物和燃料都用完了。他們一起去世了,威爾遜和鮑爾斯呈睡眠姿勢,斯科特在他們中間,他的睡袋半開著,一隻手臂搭在威爾遜身上。
搜尋隊在第二年春天發現了他們,他們被凍僵了, साथ ही साथ उनकी लेखन और नमूने भी。 事實證明,威爾遜對化石的判斷是正確的:它們確實是人們長期尋找的舌羊齒。“極地小組從巴克利山帶回的35磅標本,”德本漢寫道,“其特徵最適合解決地質學家之間關於南極洲和澳大拉西亞之間先前聯合性質的長期爭議。”威爾遜是一位具有宗教熱情的執著研究者,他會感到滿意的。達爾文是對的,他幫助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