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到來自大爆炸的引力波

宇宙微波背景光中的曲線特徵為暴脹和時空漣漪提供了證據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人員今天宣佈,物理學家們在來自大爆炸的光中發現了一種長期預測的扭曲,這代表著宇宙漣漪(稱為引力波)的首張影像。這一發現直接證明了暴脹理論,即宇宙在誕生後的最初納秒內以極快的速度膨脹。專家表示,更重要的是,訊號比預期的要強烈得多,排除了一大類暴脹模型,並可能為新的物理學理論指明方向。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馬克·卡米翁科夫斯基說:“這太棒了。”他沒有參與這項發現,但在1997年就預測瞭如何找到這些引力波印記。“你不是每天醒來都能發現關於早期宇宙的全新事物。對我來說,這絕對值得獲得諾貝爾獎。”
 
南極的宇宙超背景星系外偏振成像 2 (BICEP2) 實驗在宇宙微波背景 (CMB) 中,即大爆炸後不久遺留下來的光中,發現了一種稱為原始 B 模式偏振的模式。這種模式,基本上是光偏振或方向的捲曲,只能由暴脹產生的引力波產生。“它看起來像是天空中的漩渦圖案,”斯坦福大學物理學家、BICEP2 探測器的設計師郭兆林說。“我們發現了暴脹的鐵證,並且我們也製作了首張跨越天空的引力波影像。”
 
物理學家表示,如此具有突破性的發現需要其他實驗的證實才能真正令人信服。儘管如此,該結果還是贏得了該領域許多領導者的讚揚。“有可能它是錯誤的,但我認為結果極有可能站得住腳,”麻省理工學院的艾倫·古斯說,他於 1980 年首次預測了暴脹。“我認為他們在分析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BICEP2 探測器發現了驚人強烈的 B 模式偏振訊號,為他們提供了足夠的資料來超過真正發現的“5-sigma”統計顯著性閾值。事實上,研究人員非常驚訝地在資料中看到了如此耀眼的訊號,以至於他們推遲了一年多才釋出它,尋找他們發現的模式的所有可能的替代解釋。最後,當 BICEP2 在同一地點的繼任者 Keck 陣列上線並開始顯示相同的結果時,科學家們感到確信。“這在讓我們相信這是真實的東西方面發揮了主要作用,”郭說。
 
宇宙微波背景是瀰漫整個天空的微弱光芒,可以追溯到大爆炸後僅 38 萬年。在那之前,嬰兒宇宙太熱太稠密,光無法在不碰撞物質的情況下傳播很遠。當它冷卻到可以形成中性原子的程度時,光被釋放出來,可以不受阻礙地穿過太空,併成為 CMB。這種光芒是 1964 年由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意外發現的,他們最初誤認為是鴿子糞便落在天線上造成的干擾。最終,科學家們意識到他們發現了來自原始宇宙的印記,這一發現為他們贏得了 1978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CMB 中出現的東西真是太神奇了,”威爾遜說。“最初我沒有意識到可能會從中獲得多少資訊。從我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次奇妙的旅程。”
 
BICEP2 使用約 250 個縮圖大小的偏振探測器來尋找透過其位於南極站的望遠鏡,在兩個垂直方向上來自一小塊天空的 CMB 光的差異。該儀器在 2010 年 1 月至 2012 年 12 月期間在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收集資料,那裡的寒冷乾燥的空氣提供了特別穩定的觀測條件。另一項在那裡的實驗,南極望遠鏡,報告去年發現了 B 模式偏振,儘管它看到的訊號在天空中的不同角度尺度上,並且顯然是由於已知的大星系對 CMB 的引力透鏡效應(由巨大物體引起的光線彎曲)過程造成的,而不是此處看到的原始引力波。
 
BICEP2 在搜尋 CMB 中的 B 模式偏振方面有很多競爭對手:其他專案包括普林斯頓大學領導的阿塔卡瑪 B 模式搜尋 (ABS);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領導的 POLARBEAR 實驗;明尼蘇達大學執行的高空氦氣球 E 和 B 實驗 (EBEX);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領導的宇宙學大角度尺度巡天 (CLASS);以及其他許多專案。鑑於 BICEP2 團隊看到了如此清晰的訊號,如果結果是真實的,這些搜尋應該很容易證實這些結果。“現在這只是冰山一角,”卡米翁科夫斯基說。“在未來幾年,我們將能夠從這些測量中提取大量資訊。這是一件好事,不僅對於發現它的人,而且對於那些被他們搶先的人來說也是如此”,因為不同的實驗應該收集互補的資料。
 
BICEP2 研究人員報告了一個令人驚訝的大的 r 值,即 CMB 中引力波漲落與物質密度擾動引起的漲落之比。根據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 (WMAP) 和普朗克衛星的全天 CMB 地圖,該值之前估計小於 0.11。然而,BICEP2 的值約為 0.20。“一切都取決於這個小小的 r,”古斯說,“並且這個測量結果改變了很多。事實上,上週看起來被排除在外的模型現在是本週受到青睞的模型。” 例如,如此高的 r 值表明,暴脹開始的時間甚至比某些模型預測的還要早,在大爆炸後萬億分之一萬億分之一秒。
 
反過來,暴脹的時間告訴物理學家宇宙在暴脹發生時的能量尺度。BICEP2 的 r 值表明,這與除引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之外的所有自然力都可能統一為單一力(稱為大統一理論)的能量尺度相同。這一發現支援了大統一的思想,並排除了許多不具備這種能量尺度的暴脹模型。“這真的大大縮小了合理的暴脹模型的空間,”卡米翁科夫斯基說。“與其在乾草堆裡找針,我們不如在沙桶裡找針。” 大統一理論暗示存在類似於 2012 年發現的與希格斯玻色子粒子相關的希格斯場的新場。反過來,這些新場將表明也存在其他更重的希格斯玻色子粒子,儘管它們的質量如此之高,以至於不可能在任何傳統的粒子加速器中產生。“這種測量使我們能夠將早期宇宙用作新能源範圍物理學的實驗室,而這些能量範圍是我們原本無法企及的,”卡米翁科夫斯基說。

克拉拉·莫斯科維茨大眾科學的高階編輯,她在那裡負責報道天文學、太空、物理學和數學。她在大眾科學工作了十年;之前她在 Space.com 工作。莫斯科維茨曾對火箭發射、太空梭升空和著陸、亞軌道太空飛行訓練、山頂天文臺等進行過現場報道。她擁有衛斯理大學天文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以及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科學傳播研究生學位。

更多作者:克拉拉·莫斯科維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