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人類還是大象,狒狒還是魚,早年經歷的逆境通常與成年後的壽命和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但在整個動物王國中看到的這種趨勢,似乎至少有一個例外:山地大猩猩。研究人員在5月15日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報告稱,只要經歷過逆境的幼年大猩猩能夠活過六歲,它們就能像那些沒有經歷過創傷的同類一樣長壽。
密歇根大學生物人類學家、新論文的資深作者斯泰西·羅森鮑姆說:“由於我們仍在努力理解的原因,大猩猩似乎對早年逆境具有非凡的復原力。”她補充說,瞭解我們最親近的親戚之一如何應對早年創傷,可能會加強對某些人為何能夠做到這一點的理解,而另一些人則在整個人生中繼續受到負面童年經歷的困擾。
研究野生環境中長壽動物如何應對早年逆境非常困難,直到現在,研究人員對這類事件對非人類類人猿的影響知之甚少。有證據表明,在圈養環境中遭受早年創傷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往往會發展成長期心理問題。但這很難將這些觀察結果與這些動物被關在非自然環境中的事實區分開來。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項新研究之所以成為可能,得益於戴安·弗西大猩猩基金會(盧安達一家非營利性保護組織)目前管理的一個獨特的資料庫的存在。該資料庫於1967年啟動,包含對盧安達火山國家公園監測的400多隻山地大猩猩的每日、終身觀察。“擁有如此詳細的人口統計資料來進行這樣的研究,尤其是在野生猿類中,真的是非常非常罕見的,”羅森鮑姆說。“在過去的55年中,實際上有數百人每天外出觀察大猩猩。”
羅森鮑姆和她的同事專注於來自19個社會群體的253只大猩猩。他們檢查了每隻動物在六歲之前是否經歷過六種型別的早年逆境中的任何一種,包括失去父母、經歷群體不穩定或目睹幼年同伴被殺害。然後,該團隊研究了研究中每隻動物的壽命。
研究人員發現,接觸過多種逆境的幼年大猩猩在六歲之前死亡的風險高達近30倍。但令他們驚訝的是,那些確實活過六歲的個體,其壽命沒有受到負面影響。事實上,經歷過最高水平逆境的雄性大猩猩往往比經歷過最少逆境的雄性大猩猩壽命更長——羅森鮑姆和她的同事認為,這一發現可能歸因於生存能力選擇。“基本思想是,只有當你是一隻特別優質的動物時,你才能在早期生存下來,”她說。
對於雌性大猩猩來說,無論動物是否經歷了艱難的最初幾年,壽命都沒有差異。羅森鮑姆說,結合關於雄性大猩猩的發現,這表明該物種總體上“更具復原力”。
新墨西哥大學的進化人類學家梅麗莎·埃默裡·湯普森(未參與這項新研究)說:“得知在早年經歷逆境的個體不會遭受長期生存後果,這非常令人驚訝。”“顯然,人類不是大猩猩,但擁有關於這種現象在長壽物種以及與人類有如此多生物學相似之處的物種中的比較資料,是非常有價值的。”
羅森鮑姆和她的同事對他們的發現沒有明確的解釋,但他們確實有一個假設。羅森鮑姆說,首先,資料庫中記錄生活的大猩猩“生活在這個奇怪的小泡泡裡”,在那裡它們不會面臨生態稀缺。那裡有充足的水和食物,森林受到保護,免受伐木工人和偷獵者的侵害,因此它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滿足。這些動物也生活在緊密的社會群體中,擁有高度的支援。例如,如果一隻幼年大猩猩成為孤兒,其他群體成員,尤其是阿爾法雄性,將會介入提供更多照顧。
羅森鮑姆說,如果這種雙管齊下的解釋被證明是準確的,那麼這意味著對於社會性動物來說,避免早年創傷的有害影響需要社會支援和資源。“大猩猩兩者兼有,”她補充道。
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包括早年逆境是否會對大猩猩的健康造成任何影響,以及哪些生物學機制支撐著類人猿的復原力。羅森鮑姆和她的同事已經開始使用相同的資料庫進行一項後續研究,以調查受過創傷和未受過創傷的大猩猩之間的健康差異,衡量標準包括透過糞便樣本獲得的激素水平、疾病和損傷記錄以及關係動態。
儘管人類與我們最親近的類人猿親屬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但羅森鮑姆強調“我們確實有很多共同之處”。她懷疑大猩猩發現的本質可能也適用於人類和其他長壽哺乳動物。“當我們思考如何幫助兒童從早年逆境中恢復時,非常重要的是要記住,僅僅為他們提供社會支援或僅僅為他們提供經濟支援是不夠的,”她說。“如果我們忽視其中一個或另一個,我認為干預成功的機會不會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