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開採正在用汞毒害亞馬遜森林

減緩策略通常不包括森林,但我團隊的研究表明應該包括

Aerial view of polluted water

2017年,秘魯南部亞馬遜叢林馬德雷德迪奧斯省拉潘帕地區一處非法金礦營地的航拍照片。

小規模黃金開採在亞馬遜地區已持續數十年,自2000年代初以來,這項活動的規模大幅擴張。通常的做法是透過河流疏浚,礦工挖掘沉積物以尋找小塊黃金。為了分離黃金,礦工將液態汞混合到沉積物中,汞會在黃金週圍形成塗層。在燒掉汞之後,剩下的是固態黃金,佔世界市場上所有黃金的20%

這種型別的手工採礦是當地居民重要的收入來源,支援著就業機會有限地區的人們。在1800年代中期的加州淘金熱期間也採用了類似的採礦方法。然而,手工黃金開採通常是非法的,幾乎沒有監管。將這項活動正規化的努力正在進行中,但迄今為止進展有限。

黃金開採導致森林砍伐,這會將森林轉變為受汙染的池塘,並動員大量來自河床的沉積物。燃燒金汞合金還會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汞。目前,手工黃金開採造成的全球汞排放量占人為汞排放總量的35%以上,超過任何工業活動。一旦汞進入環境,就會對人類和野生動物造成神經損傷。事實上,許多研究發現,食用在金礦附近捕撈的魚類的人們——尤其是土著社群——體內汞含量升高。科學家目前正在研究高汞暴露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擁有未來。


亞馬遜擁有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多樣性,並正面臨高水平的汞汙染。雖然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汞在環境中的歸宿,但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來自全球北方工業過程排放的汞,而很少關注來自全球南方手工黃金開採的汞。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水生食物網中的汞濃度最高,但沒有人真正研究過汞是否正在進入陸地生態系統,以及這種滲透可能產生的影響。

我領導了一個研究團隊,想要了解秘魯礦區周圍的陸地是否正在進入汞,並且我的團隊發現確實如此。隨著這種手工採礦活動在包括亞馬遜盆地幾個國家在內的70個國家發生,原始森林受到廣泛汞汙染的可能性是巨大的。控制汞汙染的努力通常不包括森林。它們應該包括。

一旦汞排放到大氣中,它可以透過三種不同的途徑進入森林。首先,汞可以溶解在雨水中,然後在降雨事件中落到森林地面。其次,汞可以粘附在大氣中微小顆粒的表面。這些顆粒可以被樹葉截獲,在樹葉上形成一層汞塗層,在降雨事件中,這層塗層可以透過穿透雨的方式被沖刷到森林地面。第三,當樹葉的氣孔張開進行光合作用的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時,汞可以被樹葉吸收。當樹葉掉落時,這些汞就可以進入森林地面。

當我們分析秘魯亞馬遜地區金礦附近的森林(包括秘魯的一個毗鄰礦區的受保護生物研究站,名為洛斯阿米戈斯保護區)的雨水、穿透雨和樹葉時,我們發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高濃度汞。在洛斯阿米戈斯,進入這些完整森林的汞含量是附近毀林地區或遠離金礦的森林地區的15倍。這些高汞輸入甚至超過了世界各地汞礦和工業區附近的汞含量水平。這表明,這些原始森林極有可能吸收手工黃金開採過程中燃燒的汞。

不僅這些完整且受保護的森林正在接收高汞輸入,而且它們還在土壤中儲存了大量的汞。在土壤中,微生物將元素汞代謝成甲基化汞,甲基化汞可以進入食物網,對人類和動物有毒。我們發現,金礦附近森林中的鳴禽體內的汞濃度是遠處鳴禽的2到12倍。這些鳥類從它們吃的果實和昆蟲中獲得汞,而果實和昆蟲又從土壤中獲得汞。這些鳥類體內汞含量升高可能會降低繁殖成功率、損害發育、改變行為並增加死亡率。

這些驚人的結果表明了保護亞馬遜的重要性,並確保手工黃金開採不會發生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附近。但這些結果可能不僅限於這個地區。

雖然這些結果鮮明地顯示了進入亞馬遜森林的大量汞,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汞對生活在這些生態系統中的廣泛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我們可以有信心地說,我們需要繼續保護這些森林。汞在土壤中可以持續數個世紀。如果這些森林被砍伐或焚燒,儲存的汞可能會被釋放出來,導致附近河流和湖泊中的汞含量更高。

由於汞造成的危險,國際社會於2017年通過了《關於汞的水俁公約》;目前已有132個國家成為締約方。第7條特別關注手工和小規模黃金開採造成的汞排放,包括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和非政府組織在內的許多團體目前正在努力協助各社群實現這些目標。

此外,我們必須加大力度減少手工黃金開採造成的汞排放,尤其是在完整的原始森林附近。用於手工黃金開採的汞捕獲系統和無汞系統是有前景的。但是,任何減少汞排放的努力都需要提供投資和政策,以確保依賴手工黃金開採來維持生計的人們能夠在不損害人類和環境健康的情況下這樣做。

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求助於熟悉社會經濟環境的當地社群和當地組織,以幫助推動必要的變革,為森林和依賴森林的人們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