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可能對發達國家的農民構成擔憂,但在農藥技術不那麼先進的地方,蟲害嚴重的生長季可能會大大降低作物產量。為此,一種經過基因改造以抵抗某些常見害蟲的棉花雜交品種,在亞熱帶印度的農場中,其產量明顯高於非生物工程改造的作物。
昆蟲在印度季風氣候中大量繁殖,當地種植者通常沒有昂貴的裝置或技術知識來有效地給作物全面噴灑農藥。事實上,當蟲害季來臨時,害蟲吞噬超過一半潛在產量的情況並不少見。近年來,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生物技術公司已經為商業用途創造了抗蟲植物,為它們配備了來自蘇雲金芽孢桿菌 (Bt) 的殺蟲基因。然而,美國的許多田間試驗未能顯示出產量比傳統農藥噴灑的產量有所提高,平均產量優勢不到10%。
科學家們推測,抗蟲種子在缺乏害蟲防治替代方案的貧困國家會表現更好,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支援性資料。美國孟山都公司開發了轉基因棉花植物,並將其授權給印度的馬哈拉施特拉邦雜交種子公司進行農場試驗。轉基因棉花與同一種棉花雜交品種的非轉基因版本以及另一種當地雜交品種一起種植在印度三個主要棉花生產邦的157個農場中。波恩大學發展研究中心的馬丁·卡伊姆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大衛·齊爾伯曼分析了試驗結果,他們發現轉基因作物的平均產量比其他棉花雜交品種高出約80%。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擁有未來。
“商業化 Bt 種子的價格是普通種子的四到五倍,但根據我們的計算,每英畝的利潤是原本的五倍,”齊爾伯曼評論道。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這項研究結果,對其他亞熱帶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個好兆頭。卡伊姆說:“隨著發展中國家人口呈指數級增長,而可用耕地停滯不前,迫切需要找到在現有土地上提高作物產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