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可能導致萊姆病傳播

科學家們正在努力解決氣候變化如何助長這種蜱傳疾病傳播的難題

2008年,當時身體健康的22歲女孩瑞秋·弗倫奇和朋友們在密歇根州蓋洛德附近樹林裡的小木屋度假。

在旅行的最後一天,當她在當地的水上樂園時,弗倫奇說她感到氯水刺激了她的一個開放性傷口,她低頭看到她的大腿上有一個小結痂。她以為是被蜘蛛咬了。

幾個小時後,她記得自己感到噁心、痠痛和疲憊,但她認為這是因為度假太忙了。她說,從那以後事情變得有點模糊。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以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出現更多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力故事。


當她被送入急診室時,弗倫奇體溫高達103度,全身無力、疼痛,並且難以組織句子。

“醫生問他是否可以看看咬傷處,當我給他看時,我注意到咬傷處周圍有一個‘牛眼’環,我之前沒有注意到,”弗倫奇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它太大了,覆蓋了我大腿的一半左右。”

醫生取下結痂,並向弗倫奇展示了蜱蟲是如何鑽入她的皮膚的。

“一切發生得太快了,”她說。“前一分鐘我還和幾個朋友在小木屋裡玩得很開心,下一分鐘我就被診斷出患有萊姆病——一種不治之症。”

大多數人在服用一個療程的抗生素後會完全康復,但有10%到20%的患者(包括弗倫奇)報告說會出現持續的症狀,這種情況通常被稱為“慢性萊姆病”。

根據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資料,美國確診的萊姆病病例數量呈上升趨勢。1995年,確診病例為11700例。2013年,確診病例為27203例,另有9104例可能病例。2013年報告的病例中,有95%來自14個州,主要位於中大西洋地區、東北部和上中西部地區。萊姆病是美國報告最多的蟲媒疾病。

最近發表在《皇家學會哲學彙刊B輯》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氣候變化不僅增加了攜帶萊姆病的蜱蟲可以生存的範圍(蜱蟲正在遷入氣候變暖的加拿大和其他北部地區),還增加了蜱蟲可以進食的時間。

這項發現是對黑腿蜱蟲進行為期19年的廣泛實地研究的結果,它促使研究員理查德·奧斯特菲爾德得出結論,萊姆病意識月應從5月提前到4月。

“為了讓萊姆病公共意識宣傳活動發揮最大的效力,我們希望在正確的時間開展這些活動,”凱里生態系統研究所的疾病生態學家奧斯特菲爾德說。“我們認為,隨著氣候變暖,蜱蟲正在移動,並且活動時間越來越早。”

一種時間至關重要的疾病
奧斯特菲爾德和一組研究人員對紐約州米爾布魯克凱里研究所校區內2000英畝森林(恰好是蜱蟲熱點地區)收集的50000多隻小鼠、12000只花栗鼠、403000只幼蜱和44000只若蜱的蜱蟲生命週期行為的觀察結果進行了緊急分析。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在氣溫較高的年份,蜱蟲的出現時間會提前多達三週,這對公眾健康構成風險。

為了瞭解氣候變化如何影響蜱蟲,研究人員首先需要記錄該物種的生命週期。

“我們之所以想到這些蜱蟲,是因為我們發現它們爬在我們的身上,”奧斯特菲爾德說。“我們在小快照中看到它們,但它們有著漫長而複雜的生活。”

這種寄生蟲的一生都在進食血液,在其兩年的生命週期中,只有三次。

當蜱蟲幼蟲從卵中孵化出來時,週期就開始了,通常在8月左右。蜱蟲出生時沒有導致萊姆病的伯氏疏螺旋體細菌。

在幼蟲階段,它們會從宿主(它們特別喜歡白足鼠)那裡吸食一次血餐,持續約三到四天。幼蟲蜱蟲吸食的宿主是萊姆病的攜帶者,並會感染蜱蟲。

幼蟲蜱蟲變成若蟲,並再次吸食一次血餐,這次持續四到五天。幾乎所有人類萊姆病病例都是在這個階段傳播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血餐通常來自人類。若蟲階段通常發生在5月至6月之間,如果蜱蟲的血餐不是來自人類宿主,那麼很有可能來自其他生物,然後其他生物會被感染萊姆病。

“那些若蟲會去叮咬下一代的小鼠和小動物,並給它們接種,”奧斯特菲爾德說。

然後,若蟲蜱蟲蛻皮成成蟲,進食時間為一週到十天。然後,它們會從宿主身上掉下來並繁殖。雌性產卵,然後成蟲死亡。

奧斯特菲爾德說,蜱蟲生命週期的時機是萊姆病存在的原因,如果氣溫升高改變了時間,氣候變化可能會對該疾病的傳播產生倍增效應。

“如果幼蟲和若蟲同時進食(這在歐洲大部分地區都是這樣),那麼許多新生的幼蟲蜱蟲就會吸食沒有接觸過的老鼠,”他說。

但是,奧斯特菲爾德的資料顯示,隨著氣候變暖,目前發生的情況與歐洲的情況相反。幼蟲蜱蟲出現的時間更早,感染的宿主更多,從而增加了攜帶萊姆病的生物的總數。

隨著氣候變暖,蜱蟲向北遷移
要了解氣候變暖與萊姆病之間的聯絡,瞭解該疾病的歷史也很重要。1975年秋天,康涅狄格州奧爾德萊姆的兩名母親報告說,她們的孩子似乎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診斷似乎不對勁,母親們尋求幫助。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始記錄孩子們的症狀,並意識到這些症狀最早出現在夏季,即蜱蟲活動的高峰期。

據《耶魯生物學與醫學雜誌》上一篇關於萊姆病歷史的文章稱,一些孩子報告說在出現關節炎之前曾出現皮疹,他們中的許多人回憶說,皮疹出現的地方曾被蜱蟲叮咬過。

萊姆病這個術語被創造出來是為了幫助醫生診斷患者,然後在1981年,蒙大拿州漢密爾頓落基山實驗室的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確定了導致該疾病的細菌,並發現了鹿蜱和該疾病之間的聯絡。

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該疾病的流行病學教授杜蘭德·費什說,蜱蟲最初來自紐約州長島,儘管在殖民者清理東北部的森林(以及森林中的鹿)之前,它們可能就已經生活在美國大陸。

當鹿被重新引入東北沿海地區時,蜱蟲也隨之而來。

“我們每年萊姆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的原因是蜱蟲數量正在擴大,並且有更多的人暴露在蜱蟲叮咬中,”費什說。

費什是2005年發表的首次研究氣候變化和萊姆病風險的影響的研究之一的合著者。該研究小組使用基於氣候的邏輯模型,確定到21世紀80年代,黑腿蜱蟲在加拿大的適宜棲息地將增加213%。蜱蟲的活動範圍也會縮小,遠離美國南部和中部地區。

費什說,繪製即將到來的蜱蟲入侵的確切範圍和時間的挑戰在於,大多數進行這項工作的模型都只是基於溫度,他還說,聯邦政府還沒有足夠的資金專門用於將氣候變化的影響與萊姆病等傳染病聯絡起來。

奧斯特菲爾德說,他認為要繪製氣候變化將如何影響萊姆病的一個挑戰是,幾乎不可能區分這些生態系統中哪些是氣候影響,哪些不是,因為這些生態系統非常複雜。

是什麼讓蜱蟲活動?許多研究人員想知道
“已知這些蜱蟲正在向多個不同的方向擴充套件它們的活動範圍,因此它們的一些傳播似乎與氣候條件無關,”奧斯特菲爾德說。

至於氣候如何影響蜱蟲,奧斯特菲爾德說,研究人員仍在努力確定哪些氣候變數的組合正在驅動這些變化。

“氣候變化重要嗎?是因為極端條件直接殺死了它們,還是因為更普遍的情況(比如它影響了生長季節的長度)?”他問道。“這是一個難題。”但他補充說,許多聰明的人正在研究這個問題。

對於弗倫奇來說,這種疾病仍然是她每天的掙扎。例如,無論她睡多少個小時,她說她總是很疲憊,而且她的短期記憶力很差。有時疼痛非常劇烈,以至於“如果我碰到別人,我會疼得發抖,”她說。

“患上這種疾病後,我成了一個偉大的演員,”弗倫奇說。“我非常善於微笑,假裝我沒事,而我的身體和精神卻在互相爭鬥。”

然而,提高人們對這種疾病的認識一直是當務之急。她經常在衣服上佩戴一條鮮綠色的意識絲帶,這是她與疾病作鬥爭的象徵。她希望有一天能參加在華盛頓特區舉行的年度五月一日集會,與其他“萊姆病人”站在一起,正如她稱呼他們的一樣,為提高對這種疾病的認識而奔走。

她說:“令人震驚的是,有多少人從未聽說過這種使人衰弱且日益嚴重的流行病。” “六年前,我也是其中之一。”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通訊社。www.eenews.net, 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