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在4月27日的《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報告說,全球變暖已深刻改變了極端高溫、降雨和降雪的機率。
該團隊發現,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目前驅動了75%的每日極端高溫事件和18%的強降雨或降雪事件,並警告說,進一步的全球變暖將大幅增加此類天氣的風險。研究人員研究了“中等”極端事件,他們將其定義為在當前條件下預計每1000天發生一次的事件。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ETH Zurich) 的氣候科學家兼該研究的主要作者 Erich Fischer 說:“氣候變化並非以確定性的方式‘導致’任何單一的天氣事件,但更溫暖和更潮溼的大氣明顯有利於更頻繁的高溫和潮溼極端事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研究人員發現,即使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僅上升了 0.85 °C,天氣的區域性差異已經很大。
這一發現與早期關於氣候和極端天氣的研究一致。例如,2011 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發現,氣候變化已經使 2000 年英格蘭和威爾士發生災難性洪水的形成的大氣條件風險增加了一倍;早期的一項研究發現,2003 年引發歐洲大規模熱浪的條件也出現了相同的結果。
分析發現,隨著溫度每升高一度,人類對費舍爾研究中考察的“中等”極端事件的影響將會增加。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全球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升高 2 °C,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將導致 40% 的降雨和降雪極端事件以及 96% 的高溫極端事件。
溫度越高,影響越大
在升溫 2 °C 的世界中,每日高溫極端事件發生的機率是升溫 1.5 °C 世界的兩倍,是當前條件的 5 倍。“事件越罕見、越極端,我們歸因於氣候變暖的風險比例就越高,”費舍爾說。
他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另一位氣候研究員 Reto Knutti 分析了來自 25 個氣候模型的模擬結果。他們首先確定了 1901 年至 2005 年間發生了多少次每日極端高溫或潮溼事件。然後,他們將這些資料與 2006 年至 2100 年間極端天氣頻率和嚴重程度的模型模擬結果進行了比較,假設溫室氣體排放量保持在高位。
該團隊沒有調查任何變化將如何嚴重影響世界不同地區的社會和生態系統。即便如此,結果與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觀測到的極端降雨和高溫的增加相符,為將全球變暖控制在 2 °C 以下的政策努力提供了強有力的理由,費舍爾說。
模型疑慮
批評人士警告說,現有的氣候模型在複製觀測到的降雨和降雪趨勢方面存在困難,這引發了人們對它們預測未來降水能力的質疑。
“所有天氣事件都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氣候研究員凱文·特倫伯思說。“作者提供的全球視角很有幫助,但他們使用的模型都沒有現實地模擬降水,有些模型很糟糕。”
但普林斯頓大學新澤西州的氣候政策研究員邁克爾·奧本海默表示,無論模型存在哪些不確定性,這篇論文都強烈提醒政策制定者和公眾,氣候變化可能會對人類健康和福祉產生巨大影響。
他說:“與高溫相關的過早死亡的風險已經增加,而且在未來很可能會進一步顯著增加。”“顯然,政府不僅應努力減緩全球變暖,還必須為社會做好應對不可避免的變暖的準備。”
本文經許可轉載,首次發表於2015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