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無端入侵,引發了全球科學家和研究機構的強烈譴責。一些西方國家的組織已迅速採取行動,切斷與俄羅斯的聯絡——停止資金和資源支援,並終止與俄羅斯科學家的合作。從模里西斯到拉脫維亞,各國科學院和研究人員團體紛紛發表宣告,嚴厲批評這場衝突,並支援他們的烏克蘭同事。
在烏克蘭,科學家們正在向各國施壓,要求將俄羅斯排除在他們的科學專案之外,並呼籲俄羅斯的研究所和科學領袖譴責這次入侵。
“應該完全抵制俄羅斯學術界。不合作,”基輔塔拉斯·舍甫琴科國立大學的物理學家馬克西姆·斯特里哈說。他身處烏克蘭首都中心,並表示前線離這裡只有30公里。他說,這包括禁止西方期刊發表俄羅斯作者的文章,以及禁止有俄羅斯背景的研究人員加入國際研究團隊。“俄羅斯學術界也應該為支援[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付出代價。”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譴責的合唱包括數千名俄羅斯科學家的聲音,他們表示對本國政府的行為感到震驚。在一封由俄羅斯研究人員組織並由5000多人簽署的信中,科學家們強烈譴責敵對行動,並表示俄羅斯領導層為了其“地緣政治野心”發動了一場不正義的戰爭。這封信包括約85名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該科學院是一個政府機構,負責監管該國大部分研究。一位院士,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的生物學家尤金·庫寧,已辭去其外籍院士的職位,理由是科學院領導層的不作為。(俄羅斯科學院沒有回覆自然雜誌的置評請求。)
合作取消
迄今為止採取的最強硬行動之一是德國最大的研究資助機構集團(包括德國研究聯合會)決定凍結與俄羅斯的所有科學合作。在一個2月25日的宣告中,該集團——德國科學組織聯盟——表示,該國的研究資金將不再惠及俄羅斯,不會再舉辦聯合科學活動,也不會開始新的合作。“聯盟意識到這些措施的後果,同時也對科學界深感遺憾,”宣告說。
“我的前學生住在德國,我們仍然有合作。她被她的上級告知,任何與俄羅斯科學家的接觸都將受到強烈勸阻,”俄羅斯科學家聯名信的共同組織者、莫斯科斯科爾泰克生命科學中心的生物學講師米哈伊爾·格爾凡德說。“從我看到的,這種情況發生在很多地方。”
他說,俄羅斯同事們的情緒“糟糕透頂”。“沒有人想到會發展到直接入侵的程度,”他說。“沒有人想到俄羅斯會攻擊基輔。”格爾凡德表示,他希望有一種方法可以避免全面制裁傷害到個別科學家,他們中的許多人公開反對戰爭。
在美國,位於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已經結束了與斯科爾科沃基金會的關係,該基金會是一個位於莫斯科的非營利組織,專注於創新。2011年,合作伙伴在莫斯科啟動了斯科爾科沃科學技術學院,簡稱斯科爾泰克。“我們對此深感遺憾,因為我們非常尊重俄羅斯人民,並對我們合作過的許多傑出的俄羅斯同事的貢獻深表讚賞,”麻省理工學院在2月25日的一份宣告中說。
2月27日,英國科學大臣喬治·弗里曼在推特上發文稱,他已啟動一項快速審查,審查英國政府向俄羅斯受益人提供的研究創新資金。
全面抵制
與此同時,烏克蘭科學家正在積極遊說,以說服國際組織對俄羅斯採取更強硬的行動。超過130人簽署了一封致歐盟委員會和歐盟成員國的公開信,呼籲緊急暫停向俄羅斯機構提供的所有資金和國際合作。“如果歐盟的行動是基於歐盟條約中提出的宣告價值觀,歐盟就不能再向隸屬於普京政權的機構提供資金,”信中寫道。
這封由烏克蘭青年科學家委員會發起的信件表示,俄羅斯不應參與歐盟的專案,如旗艦研究專案“地平線歐洲”;交流計劃“伊拉斯謨+”;國際合作,如位於瑞士日內瓦附近的粒子物理研究實驗室CERN;以及國際核聚變專案ITER。一位歐盟委員會發言人表示,他們已收到這封信,並且“一切皆有可能”。“歐盟與烏克蘭及其人民站在一起,”這位發言人說。
另一項備受矚目的取消是國際數學聯盟的四年一度的會議,該會議頒發著名的菲爾茲獎,原定於7月在聖彼得堡舉行。在來自國家數學學會和100多名受邀演講者的不斷壓力下,該聯盟於2月26日表示,鑑於衝突,將線上舉行國際數學家大會。
進一步行動
一些烏克蘭科學家表示,儘管他們感謝俄羅斯同行們的支援,但迄今宣佈的行動還遠遠不夠。烏克蘭高等教育科學院在一封公開信中表示,特別是俄羅斯學術機構未能譴責侵略行為。他們說,對俄羅斯科學家的限制必須是全面的:“我們敦促不要接納隸屬於此類機構的研究人員加入國際資助團隊,不要邀請他們參加國際會議,也不要在主要的國際科學期刊上發表他們的文章。”
至少有一家期刊,《分子結構雜誌》的編輯委員會已決定不再考慮俄羅斯機構的科學家撰寫的稿件。
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俄羅斯裔美國化學家亞歷山大·卡巴諾夫表示,支援烏克蘭研究人員是下一個關鍵步驟,他共同組織了一封來自海外俄羅斯研究人員的信。“現在,許多烏克蘭人正在為他們的國家而戰,有些人成了難民,”他說。西方學術界應該制定支援烏克蘭人的計劃,幫助那些需要教育和科學培訓的人。“我相信實驗室應該向他們敞開大門。”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22年3月1日首次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