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甲烷釋放可能來自溼地或井口

科學家仍在努力更好地瞭解大氣中甲烷含量增加的來源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科學家們知道,自19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革命的影響波及大氣,甲烷含量急劇上升。

但即使在今天,也很難確定這些排放量的增加有多少來自溼地或來自井口。

昨天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旨在解決這個問題,指出了量化排放方面的進展以及仍需改進的領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由於甲烷是一種強效的、但壽命較短的溫室氣體,如果科學家知道這些增加的排放來自哪裡,政策制定者或許能夠針對某些部門減少排放。

“甲烷很重要……它是一種我們可以採取行動的氣體,”該研究的合著者、法國氣候與環境科學實驗室的研究員菲利普·布斯凱(Philippe Bousquet)說。

布斯凱的論文旨在全面闡述關於甲烷來源和吸收甲烷的匯的已知資訊,並強調改進我們對甲烷來源的瞭解的方法。

根據甲烷的來源,可以將其大致分為三類。科學家可以透過其化學特徵來區分這些不同的來源。

溼地仍然是一個謎
一種來源是來自微生物排放的甲烷。這種型別的甲烷來自缺氧環境,如溼地、稻田和垃圾填埋場。奇怪的是,它也來自白蟻,白蟻在熱帶地區產生大量甲烷,以及牛胃。牛產生的甲烷實際上與化石燃料產生的甲烷一樣多。

化石燃料是第二種甲烷的來源。這種甲烷可能在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被開採時以及在傳輸和燃燒過程中排放。

第三種類型的甲烷來自生物質燃燒,其中大部分是由人類引起的。

在19世紀50年代,全球大氣中的甲烷水平約為十億分之830。截至2010年,濃度為十億分之1770。但這種增長並不總是穩定的。

甲烷的濃度在20世紀80年代也顯著增加,但在1999年至2006年間幾乎沒有變化。

自2006年以來,它再次急劇上升。但確切的原因仍需研究。

論文作者推測,自2006年以來,由於較高緯度地區的溫度升高以及近期拉尼娜現象期間熱帶溼地降雨量充沛,溼地的自然排放量可能有所增加。他們還將人為造成的化石燃料排放歸咎於亞洲煤炭勘探的增加以及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繁榮。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大氣化學家、該論文的合著者伊莎貝爾·辛普森(Isobel Simpson)說:“溼地和化石燃料的某種組合導致了過去幾年中的這種增長,但我認為我們現在還無法確切說出具體的分裂情況。”

論文作者指出了需要改進的領域。布斯凱強調,作為甲烷的重要天然來源的熱帶溼地,需要進行研究。

他說:“它是最大的來源,也是最不確定的來源之一。我們真的需要努力縮小溼地模型的範圍。”

作者還強調,需要在熱帶地區進行更多的甲烷測量,因為那裡的監測站很少。

另一個需要改進的地方是改進人類甲烷排放源的清單,例如天然氣生產週期排放多少甲烷,辛普森指出,這是目前正在積極研究的領域。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