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隨著中國和美國承諾在未來幾十年大幅削減碳汙染,世界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之間達成任何氣候變化協議的可能性變得稍微大了一些。
這是一個關鍵舉措,因為即使風能、太陽能和其他低碳能源正在蓬勃發展,世界對化石燃料的需求仍然持續增長。
在該協議達成後的第二天,國際能源署在其週三釋出的年度《世界能源展望》中發出了嚴厲警告,進一步強調了這一資訊。國際能源署表示,美國、中國和世界其他主要二氧化碳排放國將不得不採取更多措施來遏制氣候變化,因為全球仍然沉迷於化石燃料,而且幾乎沒有跡象表明這種情況在未來25年內會發生太大改變。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持續下去。
即使可再生能源在2040年取代煤炭成為主要的電力來源(國際能源署認為這是一種可能的 сценарий),保護工作和更多地使用風能和太陽能可能也無法足夠快地削減排放,從而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國際能源署沒有考慮美國和中國週二達成的協議可能帶來的任何溫室氣體減排。
該機構預計,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將增長37%,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增加五分之一,這主要是由於亞洲國家和非洲的原油和煤炭燃燒。
國際能源署警告說,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將使避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其最新評估中概述的全球變暖帶來的危險後果變得極其困難。
原因如下: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以上2°C (3.6°F)以內——這是國際公認的臨界點,超過該臨界點,氣候變化的影響就被認為變得危險——需要將從今年開始的未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限制在1萬億噸。這被稱為碳預算,國際能源署表示,到2040年可能會用完。
國際能源署表示,未來幾十年全球化石燃料的消耗將導致平均全球變暖3.6°C,即6.5°F,使得災難性的海平面上升、極地冰蓋融化、水資源短缺和其他嚴重影響幾乎不可避免。
除非立即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否則中國有望在2030年代初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與此同時,美國的石油消費量可能會下降。到下一個十年中期,中國也可能消耗全球一半的煤炭,因為從今天到2040年,全球煤炭需求將增長15%。
該機構表示,世界能源結構在25年後可能會有所不同:全球能源消耗將在原油、天然氣、煤炭和可再生能源之間平均分配。
但國際能源署警告說,將化石燃料從佔全球能源來源的82%左右減少到75%左右,還不足以避免全球變暖超過2°C。
燃煤電廠排放物可能被封存的前景也無濟於事。國際能源署預計,到2040年,碳捕獲和儲存專案 (CCS) 可能最多僅捕獲全球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2%,部分原因是碳捕獲和儲存仍然是一項未經證實的技術。
然而,國際能源署的預測中也有許多令人鼓舞的專案。
全球範圍內的節能努力顯示出抑制石油總需求增長的跡象。該機構預計,到2040年,能效可能會將原油需求每天減少多達2300萬桶,這比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的日產量還要多。
隨著成本下降,可再生能源也正蓬勃發展,以至於它們可能佔到目前到2040年電力總髮電量增長的近一半。
如果全球範圍內採取某些政策,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穩定在2100年的百萬分之450 (ppm),那麼非水電可再生能源可能會取代煤炭成為全球主要的電力來源。 400 ppm 的里程碑 就在去年達到。
國際能源署報告稱,生物燃料的使用量可能會增加兩倍,可再生能源用於供熱的使用量可能會增加一倍。
在包括美國在內的34個發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國家中,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可能佔電力總髮電量的37%。
中國、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可再生能源增長可能超過這一數字的兩倍。
今天,不包括水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約佔全球電力總髮電量的8.5%。
這就是好訊息。如果中美之間的協議真正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那麼對氣候來說將是更好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