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編輯的信,2009年9月

全球饑荒、大政府和大型製藥公司

▪ 文明的崩潰

萊斯特·布朗在“糧食短缺會使文明崩潰嗎?”中提出的巨大問題的顯而易見的驅動因素是人口過剩。大多數理性的人都會同意,這個星球對它能支援的人口數量是有限制的。遲早我們會達到這個極限,屆時自然界將突然介入,透過饑荒、疾病和由此產生的衝突進行重大修正。

“加滿油,讓它空轉”
透過 www.ScientificAmerican.com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像往常一樣,真正的問題又回到了錢。我們當前的社會經濟體系是建立在無限經濟增長的理念之上的。這需要無限的人口增長。在 1970 年代後期和 1980 年代初期,我們實現了零人口增長。這對商業不利,美國企業開始利用媒體引導我們的文化意識回到大家庭,這種趨勢一直延續至今。拯救人類的唯一方法是減少我們的人數,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方法是重組我們整個社會經濟體系。

“米瑟馬科”
透過 www.ScientificAmerican.com

布朗在他的長篇大論中首先堅稱,人類正面臨迫在眉睫的糧食短缺。但根據實際統計資料,這完全是胡說八道。在過去的 50 年裡,全球糧食產量的增長速度僅快於人口增長。聯合國報告稱,按人均計算,過去五十年中,年度糧食產量增長了 40%。此外,全球存在數百萬公頃的休耕沖積(未耕種且肥沃)土地,可以用於作物生產,特別是透過滴灌的推廣。

美國的作物單產平均約為每公頃 10 噸,這主要是機械化、化肥、殺蟲劑、除草劑、轉基因種子以及在某些情況下灌溉的結果。亞洲和拉丁美洲所有國家的可比數字僅為每公頃約三噸,這為進一步提高全球農業產量留下了巨大的潛力。

埃米爾·瓦格納
馬爾文,賓夕法尼亞州

布朗回覆:的確,糧食產量增長速度快於人口增長,從 1950 年的人均 249 公斤增加到 1984 年的人均 342 公斤。但自那以後,已降至今年估計的人均 320 公斤。

至於瓦格納關於單產的資料,美國玉米的平均單產為每公頃 10 噸,但美國小麥的單產低於每公頃 3 噸。

最重要的是,全球飢餓和營養不良人口的數量在歷史上一直呈下降趨勢,但在 2000 年左右觸底,略高於 8 億。現在這個數字正在接近 10 億,美國農業部預計在未來十年內將達到 12 億。

至於擴大生產的巨大潛力,一旦糧食單產翻了一番或兩番,就像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已經做到的那樣,那麼擴大生產就會變得更加困難。十億長期飢餓的人只能希望擴大世界糧食生產的潛力像瓦格納聲稱的那樣巨大和簡單。

▪ 成交或不成交

正如新政府官員批評其前任政策一樣,“虛假選擇”這個片語在過去幾個月中變得很流行。傑弗裡·D·薩克斯的專欄文章就基於一個“虛假選擇”。

該專欄文章準確地預測,為了支付美國政府在新政府提出的支出目標下大幅增加的支出,有必要提高政府透過稅收吸收的 GDP 百分比。他預測,這些稅收將來自對“富人”(大概是指任何收入高於特定發言者的人)增收的稅款,以及累退稅,例如全國銷售稅或增值稅。

薩克斯觀察到,近幾十年來,美國聯邦、州和地方政府的稅收總額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 33%,而歐洲的平均稅收負擔約為 GDP 的 45%。他得出結論,我們必須達到歐洲的稅收水平,以避免用沉重的債務為擬議的預算赤字提供資金。

“虛假選擇”在於假設我們必須(並且應該)在承擔不可持續的債務和將稅收大幅提高到歐洲水平之間做出選擇。當然,另一種方法是緩和支出的增長。這種政策選擇被忽略了,但它不應該被忽略。許多歐洲國家徵收的稅收負擔大幅增加的後果之一是,它們的經濟往往比美國經濟更加低迷和缺乏活力,而且它們為此付出了普遍較高的失業率和較慢的技術創新速度的代價。

菲利普·艾倫·拉科瓦拉
薩尼貝爾,佛羅里達州

▪ 製藥責任

在“法律副作用”[更新]中,凱特·威爾科克斯聲稱,美國最高法院最近的一項裁決使製藥公司“完全面臨訴訟”。這項裁決維護了非常必要的法律,尤其鑑於製藥公司長期以來贊助和資助對其生產的藥物進行“研究”的慣例,目的是推銷這些藥物的積極作用,同時對患者隱瞞其危險的副作用。法院的裁決維護了所有公民被賦予的重要憲法權利,應該受到倡導科學研究的期刊的歡迎。

約翰·米尼諾
米尼諾律師事務所
科林斯伍德,新澤西州

編者回復:“更新”是該雜誌新聞報道的一部分,而不是社論。因此,威爾科克斯並沒有表達她個人的意見,也沒有表達《大眾科學》的意見。

大眾科學雜誌 第 301 卷 第 3 期本文最初以“全球饑荒、大政府和大型製藥公司”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 301 卷 第 3 期(),第 8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90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