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談判開幕,人權議題成焦點

聯合國氣候談判不再僅僅關乎排放限制,也關乎社會公正

儘管過去20年聯合國氣候談判備受指責,但隨著新一輪談判今天在秘魯開幕,一項重大成就將得以展示。

氣候變化已與社會公正密不可分。

代表們在利馬會議上面臨的關鍵問題不再僅僅是碳排放目標和時間表,還包括人民和人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種轉變的一個標誌是富裕國家迄今已向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承諾的96億美元,以幫助貧困國家。

但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

  • 各國將考慮一項承諾,不僅要“尊重”,還要“保護、促進和實現”人權——並將這些保護措施納入所有氣候行動中。

  • 關於森林砍伐——主辦國秘魯的一個重大問題——談判代表被要求加強保障措施,以保護人權和土著居民權利、傳統知識和生物多樣性。

  • 富裕公司為貧困國家的清潔能源專案提供資金面臨改革努力,以保護人權。 典型案例:巴拿馬和其他地方的水電專案因當地居民的抗議而停滯不前。


社會公正運動已成為如此重要的議題,以至於一些活動家稱利馬會談為“人權締約方大會”,即人權締約方會議,國際環境法中心高階律師艾麗莎·喬爾表示。

喬爾說:“人權是正在這裡談判和決定的核心問題。”

富國與窮國
隨著小島嶼國家應對海平面上升,森林居民眼睜睜地看著棕櫚油種植園不斷蠶食,以及北極土著居民的生活發生深刻變化,關於不公正的問題已成為氣候變化討論的前沿。

富裕國家和貧困國家之間的分歧始終困擾著會談; 用奧巴馬政府首席美國氣候談判代表託德·斯特恩的話說,這是他們“唯一的斷層線”。

欠發達國家聯盟曾多次退出為期兩週的談判會議。 但他們總是會回來。 儘管經歷了20年的分裂和不和諧,但談判始終團結在一起。

以人權為中心的條約
以人權為中心的條約的倡導者表示,這種關注可以激發和加速行動。 前愛爾蘭總統瑪麗·羅賓遜正在推動這一觀點,她於今年夏天被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任命為氣候變化問題特使。 羅賓遜在1997年總統任期結束後,曾擔任聯合國人權事務高階專員五年,並在過去四年中領導了一個致力於氣候正義的基金會。

預計她將把社會公正問題置於利馬會議的中心位置。

瑪麗·羅賓遜氣候正義基金會研究與發展主管塔拉·夏恩說:“當我們開始談論氣候變化時,是氣候科學家在談論多少噸碳、升溫多少度和海平面上升多少英寸。” “所有這些都完全正確,但當你從一開始就從人的角度談論氣候時,人們會更有同情心,也更關心。”

已然艱鉅
但在已經非常艱鉅的條約談判中注入社會公正和人權,也存在風險。 奧巴馬政府去年夏天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上暗示了這一點,當時它對其所謂的將氣候變化與人權聯絡起來的決議提出了“嚴重關切”。 美國國務院最終支援了該決議,但表示該決議不應影響氣候條約談判,部分原因是其措辭“以兩極分化的南北對立方式來解決問題”。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衝突——“全球北方”與“全球南方”——破壞了之前的氣候條約《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僅對工業化國家規定了減排義務,而中國、印度和墨西哥等仍在發展經濟的國家則被豁免。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社會公正的努力,因為富裕國家在化石燃料的幫助下積累了財富,而貧困國家有數百萬人民也應該有類似的機會。 早在1992年裡約熱內盧地球峰會上,談判代表就認識到了這個絆腳石。 那裡透過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沒有具體說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只是說各國在溫室氣體行動方面負有“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自那以後,談判代表一直在努力在各國之間公平地分擔這一負擔。 甚至在1997年《京都議定書》最終敲定之前,美國參議院就一致宣佈,美國——當時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不應簽署一項對中國和印度等快速發展中國家不施加義務的條約。 比爾·克林頓總統從未試圖將該條約重新提交參議院進行批准投票,喬治·W·布什總統正式退出了該議定書。

今天,各方都認為,京都式的做法對談判來說是有害的。 但根本的不公平現象依然存在,許多人認為社會公正是繞過這一僵局的一種方式。

非營利組織世界資源研究所總裁兼執行長安德魯·斯蒂爾說:“公平的概念已經變得令人沮喪和分裂,而不是鼓舞人心和團結人心。”

“瑪麗·羅賓遜正在努力做的事情——我們也在努力——是在某種程度上真正幫助改變這種狀況,並以一種溫和的方式,拯救公平的概念。”

絆腳石被移除
大多數觀察家認為,上週世界兩大碳排放國美國和中國達成的氣候變化協議,消除了條約談判中的一個巨大絆腳石,並表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可以找到共同點。

非營利組織聯合國基金會執行副總裁蒂莫西·沃思說:“這是自里約熱內盧以來發生的最重要的事情,他在克林頓政府期間曾擔任美國首席氣候談判代表。 批評者呼籲制定更強有力的條款,但該協議被廣泛視為是著手解決全球當前45%排放量的關鍵開端。

專家們認為利馬有潛力彌合舊裂痕的另一個原因是,新的要求是每個國家——無論貧富——都必須提交一項應對氣候變化的計劃(“國家自主貢獻”)。 大部分辯論將圍繞這些努力需要有多大的雄心,但會談將首次擺脫發展中國家免除義務的做法。 相反,較貧窮的國家將闡明其在碳減排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需求,綠色氣候基金將幫助它們為此付費。

總部位於倫敦的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高階研究員薩利穆爾·胡克說:“這與公平無關,甚至與公正無關。” “這關乎顯而易見的不公正。”

“受害者無處不在”
他補充說:“氣候變化將對貧困國家的民眾和富裕國家的窮人產生不利影響,”他指出,2005年新奧爾良的卡特里娜颶風對少數族裔和貧困人口的打擊最大。 “受害者無處不在。”

胡克認為,對社會公正和人權的呼籲最終將激發各國人民對氣候變化行動的需求; 他指出了9月份在紐約舉行的“人民氣候大遊行”的成功。

但人權和社會公正鬥爭有可能使氣候條約複雜化,而氣候條約已經面臨著足夠多的複雜性、爭議和拖延。 前總統喬治·W·布什政府期間的白宮首席環境顧問詹姆斯·康諾頓說:“從歷史上看,最成功的國際條約是那些最專注於一個問題,最專注於那些能夠為解決問題做出最大貢獻的締約方的條約。”

保持專注
康諾頓說,蒙特利爾議定書完全專注於削減消耗臭氧層物質,它的成功部分歸功於此。康諾頓現在是智慧電網技術公司C3的執行副總裁。

他說:“非常重要的是,這些社會和經濟問題始終要牢記在心,正如框架公約告訴我們要做的那樣。” “但是,參與下一輪討論的人員應繼續專注於手頭的問題,即成功且合理地減緩溫室氣體和土地利用行為。”

但無論好壞,社會公正現在已成為氣候談判的一部分。

北卡羅來納州維克森林大學法學教授約翰·諾克斯是聯合國人權與環境問題獨立專家,他對社會公正的迫切要求能夠促進更富有成效的談判持樂觀態度。

他說:“隨著各國將人權應用於氣候變化,他們會發現他們擁有的共同點比他們想象的要多。” “沒有魔法棒。 這些談判很艱難。”

“但我確實希望人權將有助於增強緊迫感,並將確保這些努力本身不會為弱勢群體制造新的問題。”

本文最初發表於每日氣候,每日氣候是由非營利媒體公司環境健康科學出版的氣候變化新聞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