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領導人公開承認,2015年旨在避免災難性全球變暖的國際協議肯定達不到實現該目標的要求。
但美國頂級專家之間也形成了一種共識:只要該協議能讓所有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國走上認真、向上和透明的減排道路,那麼這種不足是可以接受的。
美國進步中心國際氣候和能源政策主任、美國氣候變化問題特使託德·斯特恩的前任幕僚長彼得·奧格登說:“公眾將要問的重大問題是:所有主要的排放國都參與了嗎?他們是否為解決這一挑戰做出了足夠的努力?”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將於巴黎簽署並於2020年生效的新協議,實際上將取代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與《京都議定書》不同,巴黎協議將要求所有人採取行動,而不僅僅是富裕的工業化國家。但是,為了使各國政府能夠接受這一點,談判人員正在放棄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方法,即由科學家來決定拯救地球所需的措施,並據此為各國分配目標。
相反,一種更自願的方式已達成共識,即各國政府自行確定可以減排多少,並將其作為承諾提出。這些“國家自主貢獻”將於明年年初到期。
在對前談判人員和長期觀察聯合國氣候談判的人員的採訪中,沒有一個人表示有信心各國的目標總和足以將全球氣溫上升保持在國際商定的2攝氏度“警戒線”以下,該警戒線介於危險和極其危險的變暖之間。
英國國際法律與發展基金會(FIELD)執行主任喬伊·海瓦里寧說:“如果真是這樣,那將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意外。我認為沒有人會期望如此。”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使用了一種複雜的氣候模型得出了相同的結果。
研究表明排放量持續上升
在一份報告《對新氣候協議的期望》中,研究人員回顧了可能的承諾,發現溫室氣體排放量不但沒有大幅減少,反而會導致本世紀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當量水平超過580百萬分之幾。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亨利·雅各比說:“至少在[巴黎]可能達成的協議中,它不會使我們走上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所說的符合2度目標的道路。它會使曲線彎曲;我們相信這一點。但這不足以達到IPCC所說的要求。”
雅各比認為,領導人需要在巴黎會議之前公開承認現實。
他說:“我們似乎沒有進行我們應該進行的對話。我們應該更公開地談論各國願意做什麼,以及更公開地談論協議的結構。這些都還是未知的。”
“如果普遍認識到這一輪談判不太可能使我們走上[2度]的道路,那會發生什麼?我們對待這次談判好像它要完成某件事一樣,而它只是漫長過程中的一步,”他補充道。
已經提出了一些想法,以幫助彌合各國可能達成的目標與科學家認為實際上需要實現的目標之間的差距,以引導地球走向安全。
在最近的一篇部落格文章中,國際法律與發展基金會(FIELD)的海瓦里寧主張外交官開闢一個特殊的額外類別,僅對提出雄心勃勃目標的國家開放。
她說,給表現最好的國家頒發金星,並可能給予某種特殊的好處,“可能有助於抵消自下而上協議的弱點”。她像許多其他分析師一樣,還主張建立一個強大的審查機制,使各國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加強其目標。
但是,一項未能將氣溫保持在2度以下的巴黎協議仍能被視為成功嗎?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羅伯特·斯塔文斯說是的。即使各國提出的減排總和不足以實現2度目標,他認為,讓所有主要排放國參與一項新協議仍將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
需要:有效解決方案的基礎
他說:“我預計,我們將在2015年達成一項協議,該協議將擁有正確的基礎,正確的參與國家群體……我們將開始建立我們在《京都議定書》時期就應該開始建立的基礎。我認為重要的是向前邁進的正確基礎,而不是協議中的實際數字。”
克林頓政府時期的美國氣候談判首席代表,現任諮詢機構氣候顧問公司執行長的奈傑爾·珀維斯說,巴黎目標“絕不可能”與2度目標一致。但與斯塔文斯一樣,他說,達成一項正確的新協議最終將比最初的目標更重要。
珀維斯說:“如果達成一項協議,所有國家都承諾採取行動,並且清楚地知道我們將如何知道他們是否按承諾行事,那將是向前邁進的一大步。”他說,再加上一項使各國能夠提高其雄心的機制,“將是超越京都和哥本哈根的重大一步。”
環保組織對一項未能達到2度目標的條約的前景並不那麼樂觀。
氣候行動網路(CAN)國際主任瓦埃勒·赫邁丹今年早些時候告訴《氣候新聞專線》:“如果數字不相符,這不僅僅是政治上的失敗。這是一個物理上的失敗。如果你想去紐約而只到了新澤西,你就失敗了,對吧?”(《氣候新聞專線》,1月14日)。
不過,其他人認為,巴黎協議不能像2009年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峰會那樣承受過高的期望,當時外交官試圖但未能達成一項新條約。他們認為,2015年的協議將是一件大事,但不是解決全球變暖的最終方案。
奧格登說:“為了經受住信譽考驗,我們必須展示出與我們曾經所處的災難性路線有意義的偏離,並繼續彎曲排放曲線。這不會是最終的結論,但這將是絕對關鍵的下一步,因為我們知道之後還必須採取措施。”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新聞專線》。www.eenews.net,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