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物多樣性正自由落體

一份聯合國報告揭示,全球各國未能實現為 2020 年設定的關鍵保護目標

蒙特維多,哥斯大黎加。

聯合國今天釋出的一份可怕評估報告顯示,透過一系列具體目標來解決生物多樣性急劇持續喪失的全球努力已經失敗。

20 項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是在 2010 年於日本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根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制定的。其目的是到 2020 年保護世界各地瀕危的動植物。聯合國表示,如果不進行干預,大約一百萬個物種可能會在幾十年內消失,從而擴大科學家所稱的全新世滅絕:由人類活動驅動的地球第六次大規模滅絕事件。最終,170 個國家和地區同意這些目標,並制定了自己的國家保護戰略,以反映或關聯愛知目標。但根據剛剛釋出的聯合國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BO),國際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甚至未能按期實現一項生物多樣性目標,也沒有任何國家在其境內成功實現所有 20 專案標。

許多人類活動都會縮小生物多樣性,包括森林砍伐、汙染和入侵物種的引入。旨在應對損失的愛知目標同樣多樣化。但專家表示,參與國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實現目標,因為它們在關注經濟和人口增長的同時,難以解決保護問題。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未能阻止生物多樣性喪失與各國缺乏政治意願將全球變暖控制在低於 2 攝氏度的增幅之間存在驚人的相似之處,正如 2015 年《巴黎協定》中所承諾的那樣。美國將於 11 月 4 日正式退出該協定,並且該國從未批准《生物多樣性公約》。儘管中國在擺脫化石燃料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其 6 萬億美元的開發專案“一帶一路”倡議對境內外的動植物構成了嚴重風險。《生物多樣性公約》副執行秘書兼新GBO的作者 David Cooper 表示,鑑於此類對立的利益,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結果不幸地“符合我們的預期”,尤其是在考慮到2014 年釋出的第四版GBO,時,該報告警告稱進展不足。

Cooper 說:“坦率地說,在本十年初,由於各國制定了自己的國家目標,我們浪費了一些時間。”到本十年中期,各國終於取得了進展,但不足以趕上最後期限。“我們需要考慮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各國更快地開始,並在我們現在擁有的勢頭的基礎上再接再厲,”Cooper 補充道。

他還將責任歸咎於反常的激勵措施。Cooper 說,儘管許多國家成功調動了財政資源來幫助生物多樣性保護,但這些資金卻被化石燃料和過度捕撈等補貼因素所削弱。“已經取得了進展,但這不足以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根本驅動因素:氣候變化和開發,而這些因素是由更廣泛的消費模式驅動的,”他補充道。例如,與巴西和印度尼西亞雨林破壞相關的補貼遠遠大於用於植樹造林工作的金額。

儘管各國沒有完全實現愛知目標,但許多國家取得了可觀的進展。根據第五版GBO,只有 11% 的國家目標沒有看到明顯進展。到 2020 年最後期限,有六個目標部分實現。目標 11 推動各國保護 17% 的地表和地下水以及內陸水域,以及 10% 的沿海和海洋區域,受到了極大關注,並可以說帶來了最具體的變化。僅就表面積而言,目標 11 很可能在今年年底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近 10% 的國家超過了其目標。然而,批評人士表示,許多新建立的保護區並未關注物種最豐富的地區。相反,它們是在政府最容易劃出土地或水域的地方實施的。

新的GBO也指出了其他進展。“印度尼西亞已經取締了非法和未報告的捕撈活動,這大大改善了其水域的魚類種群,”Cooper 說。但是,已經取得的步驟仍然不足以阻止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浪潮。世界自然基金會《2020 年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1970 年至 2016 年間,野生動物種群的平均規模驚人地下降了 68%。如果這一趨勢保持不變,由於自然資源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人口增長和其他持續趨勢,生物多樣性將持續下降到 2050 年及以後。

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現在正在權衡如何最好地向前邁進,並儘快減緩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在 9 月 9 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北京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提議各國將目標對準“成本效益區 (CEZ)”,這些區域涵蓋高保護價值,且現有的人類影響很小。他們認為,當前的保護策略過於關注政界人士不太可能贊成保護措施的地區,例如農田。為了確定適合保護的區域,研究人員將全球生物多樣性地圖與顯示人類影響較小區域的地圖疊加。截至 2020 年,這些 CEZ 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受到保護。
 
清華大學景觀設計師、該研究的主要作者 Rui Yang 指出:“六個國家佔據了全球 CEZ 的一半以上,分別是俄羅斯聯邦、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中國和美國。”

明智的土地利用規劃至關重要,但不斷增長的人口以及隨之而來的糧食系統壓力將使規劃成為更大的挑戰,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的環境科學家 David Leclère 認為。在上週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他和他的同事發現,如果我們可持續地增加農業生產和貿易,減少食物浪費並轉向植物性飲食,我們可以避免未來三分之二以上的生物多樣性喪失,野生動物種群將在 2050 年左右開始增加。但 Leclère 警告說,氣候變化可能會給這些預測帶來麻煩。

他說:“儘管氣候變化目前影響的物種數量比土地利用變化少兩到三倍,但我們知道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未來將會增加。”“如果我們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採取最悲觀的預測,那麼完全有可能無法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曲線。”

其他人則完全反對國際保護政策的精神。在 4 月份發表在《保護快報》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回顧了國際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性政策,發現大多數政策也提倡經濟增長,儘管有大量證據表明這種增長直接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他們得出結論:“對於如何將增長與生物多樣性喪失脫鉤的問題,關注不足。”

哥倫比亞羅薩里奧大學的生態經濟學家兼該研究的合著者 Katharine Farrell 說:“我們為了增長而增長。”“我們需要的是一種不以金錢積累為基礎,而是以福祉的生命邏輯為基礎的經濟。” 然而,她觀察到,“與依賴生態破壞的經濟生產力相關的既得利益巨大。如果我們把經濟結構轉變為以生態效益為基礎的東西,這些利益相關者將成為輸家。”

Cooper 承認,還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絕對脫鉤。除了研究如何改善資源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外,他還表示,還需要審查總體需求減少。“世界上許多地方的食物、水或材料都不夠,”Cooper 說。“這意味著公平將成為未來等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物多樣性公約》目前正在制定其2020 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該框架將於 2021 年 5 月在中國昆明舉行的下一次會議上透過。希望該框架將建立一套新的生物多樣性目標,以彌補愛知目標的失敗,並在為時已晚之前扭轉局面。

“現在就需要採取行動,”Cooper 說。“正如未來 10 年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一樣,如果我們要防止第六次大規模滅絕,那麼未來 10 年對生物多樣性議程也至關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