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性之光審視宗教

宗教是科學研究的合適主題嗎?


打破魔咒:作為自然現象的宗教
作者:丹尼爾·C·丹尼特
維京出版社(企鵝出版集團),2006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即使在別處不復存在,逝者也活在我們的腦細胞中,不僅僅作為記憶,更是作為程式——多年來編譯的、類似計算機的模型,捕捉著逝者生前的行為方式。這些模擬可能非常逼真。即使在最瘋狂的夢境中,我們認識的人也可能保持著令人毛骨悚然的性格,表現得就像我們在現實世界中期望的那樣。即使在模擬超越了被模擬者之後,我們仍然能感受到活生生的存在的強烈氣息。坐在墓碑旁,我們可能會說話,並在一瞬間認為我們聽到了回應。

在21世紀,控制論的隱喻為理性地理解史前人類有充分理由認為是鬼魂、死者之聲的東西提供了途徑。而這可能就是宗教的開端。如果逝者是父親或村裡的長者,那麼向他們尋求建議是很自然的——去哪裡找水,或者哪裡有最好的狩獵小徑。如果答案沒有到來,就可以由巫師召喚指引靈魂。將一捆木棍扔到地上,或者加熱一個陶罐直到它裂開:這些圖案形成了一張地圖,來自另一邊的交流。神靈規定的這些隨機的遊走可能確實形成了一種明智的策略。巫師的地位會提高,儀式會變成禮儀,幾個世紀後,人們會湧入清真寺、大教堂和猶太教堂,卻不真正知道他們是如何來到這裡的。

科學家們試圖透過這些推測來理解對於世界上大多數人來說無需解釋的事情:為什麼會存在這種被稱為宗教的強大力量。當然,世界上的各種信仰有可能都在匯聚於唯一的真神。但是,如果您放棄這種飛躍,就會出現其他可能性:以群體形式聚集在一起並表現出某些行為,是否賦予了生殖優勢,從而傳播了有利於信仰的基因?或者,宗教的種子是否更有可能在模因中找到——那些強大到足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思想?

在《打破魔咒:作為自然現象的宗教》一書中,塔夫茨大學認知研究中心主任丹尼爾·丹尼特又開始了另一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他那本標題頗具挑釁性的書《意識的解釋》曾令人信服地試圖做到這一點。最近,在《自由的進化》中,他從達爾文主義的角度探討了自由意志。

這一次,他可能承擔了所有任務中最艱鉅的一項——不僅僅是因為主題的緣故。丹尼特希望這本書不僅能被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閱讀,也能被虔誠的宗教信徒閱讀——並且他們會認識到以科學方式分析他們最深層的信仰、從好的信仰中剔除有害信仰的智慧。他希望打破的魔咒,他認為,不是宗教信仰本身,而是認為其細節是科學探究的禁區、禁忌的信念。

“我理解許多讀者會對我在這裡採取的方式深感不信任,”他寫道。“他們會認為我只是又一個自由派教授,試圖勸說他們放棄他們的一些信念,而他們的看法完全正確——我就是這樣的人,而這正是我試圖做的。” 這個警告出現在漫長的兩章序言的結尾,在序言中,丹尼特捍衛了宗教是適合科學審查的主題的觀點。問題是有多少信徒會跟隨他走那麼遠。

對於那些不需要被說服的人來說,這裡的主要吸引力在於對大量關於宗教的起源和傳播的進化論、人類學和心理學研究的敏銳綜合。丹尼特借鑑了帕斯卡爾·博耶(他自己的書名為《宗教的解釋》)等思想家的觀點,並對他們的工作進行了自己的解讀,推測了對鬼魂的原始信仰如何可能產生了風神和雨神、樹林仙女和小妖精。世界是一個可怕的地方。除了潛伏在幕後的人形生物,還能責怪什麼來解釋意外呢? [break]

結果將是迷信的嘈雜聲——模因與模因競爭——有些模因比其他模因更易於傳播。在農業將人們吸引到越來越大的聚居地的世界中,相信你被一位嚴厲的神命令去尊敬和保護你的鄰居,那些與你分享信仰而不是你的DNA的人,將是有益的。將這位神塑造成父親形象似乎也很自然。父母在為孩子提供建議以提高他們的生存機率方面具有基因利益。你沒有太多理由去信任飛行義大利麵怪物。

起初,這種對鬼故事的篩選將是無意識的,但隨著語言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一些想法將被培養和馴化。丹尼特認為,民間宗教會發展成有組織的宗教,有點像民間音樂發展成今天的音樂一樣。這個比喻很難抗拒。“每種信仰中的每一位牧師都像一位爵士音樂家,”他寫道,“透過以他們應該被演奏的方式演奏心愛的標準曲目來保持傳統的活力,但同時也不斷地衡量和決定,放慢節奏或加快節奏,刪除或在祈禱中新增另一個短語,以恰到好處的比例混合熟悉感和新鮮感,以抓住在場聽眾的心靈。”

像生物寄生蟲一樣,模因不一定依賴於宿主的福祉。最強大的固執之一,也可能讓丹尼特感到困惑的是,質疑自己的信仰是褻瀆神靈的,而任何其他人試圖這樣做都是一種侮辱。“這種病毒提供了一個多麼好的保護屏障,”他觀察到,“使它能夠毫不費力地擺脫懷疑論的抗體!”

像這樣的題外話似乎更多地是針對同為懷疑論者的人,而不是丹尼特希望轉變的真正的信徒。一個更好的策略可能是讓他創立自己的宗教。與此同時,他通常的讀者可以透過他的另一本深刻的書籍加深他們的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