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入超級智商協會,你必須在智力測試中達到百萬分之一的水平。該組織只有 27 名成員。即使是這些人,也很少聲稱自己是天才。那麼,成為天才需要什麼呢?
正如迪恩·基思·西蒙頓在“天才的科學”中所解釋的那樣,智商不是衡量天才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是最佳標準。創造性產出或許是更好的衡量標準。即使擁有大量的原始天賦,也仍然需要多年的努力才能取得偉大的成就。
熟能生巧,但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工作或學習上是錯誤的。例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睡了很多覺,定期演奏小提琴,並且除了物理學之外還有其他興趣。“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靈?”中,克里斯托弗·赫爾佐格和他的同事表明,體育活動與精神敏銳度密切相關,可以幫助延緩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發生的認知衰退。“啊哈!時刻”中,內薩·布萊斯列出了產生靈感性思維飛躍的具體步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父母和老師都希望在孩子和自己身上釋放才華。“培養年輕的天才”中,教育專家強調了為兒童提供鍛鍊智力機會的價值。“什麼有效,什麼無效”中,心理學教授描述了加速學習的學習技巧,並揭示了最受歡迎的方法實際上是在浪費時間。
好訊息是,智力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認識可能有一天會導致大腦訓練練習,例如英格麗德·維克爾格倫在“兒童思維體操”中報道的那些練習,在課堂上變得司空見慣。研究人員已經在教導一些孩子“大腦就像肌肉一樣,用得越多越強壯”,卡羅爾·S·德韋克在“培養聰明孩子的秘訣”中寫道。她提倡一種“成長型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側重於努力和有效的策略,而不是天生的智力。
將生活——包括我們一路走來所犯的錯誤——視為學習的機會,可以使每個人在學校、商業甚至人際關係中都更加成功。